8月31日,记者从自治区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获悉,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成立一年来,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可复制可推广为基本要求,制度创新亮点纷呈,已经形成了工程建设项目分阶段审批、“边民合作社+落地加工”模式等6项全国先进或创新案例,承诺制全覆盖审批、跨境劳务金融服务等4项全区创新性案例。
——制度创新取得早期收获,形成具有广西特色的自主创新案例。
探索推动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建设的新经验。首创铁路集装箱与海运集装箱互认机制,形成“原箱出口、一箱到底、海外还箱”全程国际多式联运模式。开创“一口价”“一单式”国际多式联运定制化服务。建设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智慧湾”项目。今年1-7月,北部湾港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分别达1.7亿吨、257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18.4%、34.1%,增速居全国沿海主要港口前列。
积极探索促进沿边经济发展新路径。创新开展互市贸易“集中申报、整进整出”通关新模式,开发边民互市贸易申报手机APP,边民互市通关作业无纸化实现100%覆盖,整体通关时间压缩超75%,企业减少运输成本3000-6000元/车。建立边境地区跨境人民币使用“银行+服务中心”模式。开展银行间越南盾区域交易及完善人民币、越南盾汇率形成机制,为边民办理互市贸易结算金额175亿元。建立中越跨境劳务合作“四证两险一中心”管理模式。
积极探索深化面向东盟开放合作新模式。推动友谊关口岸实行全信息化智能通关,通关时间缩短80%以上,为企业年降低成本约2亿元,成为全国边境陆路口岸首创经验。大力推进与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盟国家的AEO(经认证的经营者)互认。积极构建以中国-东盟跨境金融改革创新为代表的金融开放生态,位于南宁片区的中国-东盟金融城累计引入金融机构(企业)134家,今年前7月跨境人民币结算量345亿元,人民币在东盟国家使用规模和影响力持续增强。钦州港片区创新开展中马“两国双园”跨境金融合作试点。
——着力提升企业获得感,营商环境明显改善。
按照“应放尽放、能接则接”的原则,下放自治区级行政权限162项,落实“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试点事项545项。加快推行“放管服”改革,3个片区分别设立统一对外的政务服务大厅,实行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推行承诺制度全覆盖审批新模式,将承诺制审批与信用体系建设充分结合,实现闭环监管。
——突出打造硬核产业,开放型经济加速集聚。
着力建设中国-东盟经贸中心、中国-东盟特色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和中国-东盟跨境产业链,积极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南宁片区着力发展高端电子信息、5G和大数据产业,全面推进数字经济、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等特色产业发展。钦州港片区积极发展临港石化产业,重点延伸发展芳烃、烯烃及其下游产业链,促进实现“一滴油两根丝”的高端绿色化纤产业布局。崇左片区重点发展跨境贸易、跨境物流、跨境金融、跨境旅游、跨境劳务合作,打造电子信息、食品加工等跨境产业合作示范区。
广西自贸试验区日均登记企业数量是挂牌前的3倍,一批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企业纷纷签约、落户。
相关阅读xiang guan yue du
广西自贸试验区施行创新示范项目行动计划
近日,一批7万多吨的进口动力煤抵达钦州港后,依托“单一窗口”平台,货物放行数据与实验室电子数据联网对碰,在线审核后自动放行…… 【详细】
为自贸试验区发展献计 66位专家获聘南宁片区创新发展智库
为进一步提升广西自贸试验区南宁片区创新发展的决策能力和决策水平,推动南宁片区制度创新不断形成新思路、新方法和新举措,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南宁片区设立创新发展智库,并在南宁通过网络给首批专家颁发电子聘书。 【详细】
自贸试验区南宁片区金融创新入选十佳案例
7月30日,记者从南宁市金融办获悉,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组织专家团队近日评选出“2019-2020年度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十佳案例”,广西自贸试验区南宁片区关于中国-东盟跨境金融改革创新入选。 【详细】
广西自贸试验区再推跨境贸易便利化29条新举措
日前,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印发《促进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跨境贸易便利化若干政策措施》,对标国内国际先进通关监管体系,出台5方面29条新举措,以此打造更有活力、更富效率、更加开放、更为便利的跨境贸易营商环境,全面提升广西自贸试验区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 【详细】
高质量推进自贸试验区建设
自贸试验区是国家赋予我区开放程度最高、改革自主权最大、牵引集成功能最强的开放平台。自去年8月广西自贸试验区获批建设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举全区之力推动落实,紧扣国家赋予的改革试点任务,坚持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统筹谋划顶层设计,推动体制机制创新,狠抓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