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01月26日 来源:桂中日报 作者: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大寒季节,来到素有“桂中粮仓”之称的象州县农村,映入眼帘的是家家户户囤满仓溢的稻谷,丰收的喜悦挂在农民质朴的脸上,记者真实感受到了“农民务农抓粮,政府重农抓粮”的浓郁气氛。2004年,该县种植粮食58.56万亩,同比增加4.15万亩,增长7.72%;产粮19.71万吨,同比增产2.82万吨,增长16.7%;仅按粮价平均每公斤提高O.4元计,扣除农资上涨等因素,全县农民人均增收198.8元;粮食生产实现面积、产量、技术推广、种量大户、农民收入五增多,被评为2004年全国发展粮食生产先进县,并有4户农民荣获全国种粮大户称号。   
  
     说起增加农民收入的话题,县委书记、县长坦言,象州作为全国粮食生产基地县,增加农民收入,立足点是农业,“统筹”发展是手段,用足用好中央的各项政策是根本,加大科技投入是关键。去年,该县以中央一号文件为指针,把粮食生产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组织上千人的“三农”工作队深入乡村助农增收致富,将120万元粮食补贴资金发到农民手中,降低农业税税率1个百分点,仅政策性补贴和减负两项,全县农民人均增收就达60多元,从而大大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种粮积极性,许多抛荒的农田重新种上了稻谷。该县为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去年在新开工的项目中,始终做到不动基本农田“一根汗毛”,全县共建立121个农田基本保护区,同时增加农田水利建设投入,投资1400万元,建设了8000亩高标准农田,除险加固水库14座,硬化渠道20公里,改善了粮食生产条件,为粮食丰收增产奠定了基础。
 
     建设好“桂中粮仓”,农技推广是打开增产增收大门的“金钥匙”。为此,象州县大力实施“良种化、生态化、产业化”三大工程,提高粮食单位面积效益。该县与广西农科院、海南大学等科研院校紧密合作,建设优质谷种繁育基地1万多亩,还引进香粘、油粘8号、桂华粘等优质品种20多个,从中提纯复壮10多个品种加以推广。去年,全县种植优质稻42.97万亩,水稻良种率达91.8%;推广水稻旱育稀植、抛秧32.41万亩,推广使用壮秧剂19.83万亩,推广因土配方施肥32.5万亩,新技术覆盖率达85%,平均每亩增产粮25.9公斤。与此同时,加大力度创建无公害水稻示范基地县,去年在6个乡镇严格按照无公害水稻标准化生产技术进行生产,10万亩无公害水稻生产基地顺利通过了自治区的验收,示范基地优质稻平均亩增产34.5公斤,比种植杂交稻亩增收100元以上,实现了水稻生产的优质高效,从而提升了已注册的象州优质米“吉象”品牌的市场竞争力。
 
     象州县树立“跳出农业抓农业,走出农村发展农村,减少农民富裕农民”的新理念,在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上下功夫。他们通过招商引资,抓好粮食加工和流通,拉长产业链,提高粮食商品率。去年,该县引进5家粮食加工龙头企业,总投资6000多万元,已有4家建成投产。如今全县粮食加工企业已有35家,年加工能力达10多万吨,粮食商品率达60%以上。该县还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以“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的模式加速市场化经营,推进粮食科技化、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等“四化”进程,切实做好“粮食生产”这篇大文章。(杨树森 廖才兴 黄德深)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