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02月20日 来源:新华网广西频道 作者: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新华网广西频道2月19日电(张周来 马健)眼下春种开始,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农业部门的负责人对刚过去的一场“抢”种子风波感慨不已:农业部门事先预备的40万公斤“正大619”玉米种子短短几十天就已被抢购脱销,县政府领导随后紧急出面“疏通”又要回了10万公斤,这才勉强够份。 

    大化县县长覃荣武连连摇头:“从来没见过这种阵势!买种子要托关系,贡川等部分乡镇的群众天不亮就起床步行上十公里到当地种子站排队购买‘619’种子,一些人还为此发生争吵。”流水乡流水村主任韦建实告诉记者,他今年的玉米种子就是走后门、托关系才买到的。 

    大化是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石山占全县总面积的90.1%,全县农业人口35万人,人均耕地不足0.7亩,作为主要粮食作物的玉米,平均亩产仅在180公斤左右。在此之前,大化县每年要调进1000万公斤以上的粮食来补充市场供应。 

    在石山地区推广玉米良种,这么多年来当地干部没少费心思。据大化县农业局副局长潘启寿介绍,大化县过去23万多亩的玉米播种面积中有18万亩左右一直是老品种当家,推广新品种实际上等于从零起步。在四五年前,大化县零星发展了一些单交种玉米,但种出来有的苞虽大,却易受虫害,易倒伏。此外,大化县农民整体的文化水平、科技意识较低,因循守旧的思想严重,有的人宁可年年种老品种,年年闹粮荒也不肯尝试将品种更新换代,结果是“种了一坡,收了一箩”。 

    从1999年起,大化县开始引进玉米良种并在部分乡镇试验推广。当年县政府主要领导外出考察带回了一种名为 “正大619”的玉米标本,当时展示标本的民族会堂人头攒动,19个乡镇的书记、乡镇长交口称赞这些又大又长、过去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玉米苞。 

    经过当地农业部门的试验示范,“正大619”玉米表现优异:它不仅耐旱耐涝,而且抗病力强,稳产高产,2003年流水乡凤翔村旧浦屯韦玉玲种的“正大619”,创下了大化县玉米亩产619.3公斤干粒的最高纪录。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一品种在玉米播种面积中所占比例逐渐扩大。大化农业部门统计显示,2004年大化全县示范推广玉米良种25.6万亩,其中“正大619”24.1万亩。 

    尽管“619”的大名已经传遍了整个大化,但农业部门的一些负责人仍然没有想到2004年的种子供应形势会这样火爆:农民购买的热情空前高涨,原以为40万公斤就够了,但情况出乎意料。加上周边的巴马、都安等地的群众也纷纷前边来购买,预备的种子不久就脱销了。县委、县政府领导心急如焚,马上和正大集团及其他省份联系协商,又增调了10万公斤种子。“10万公斤实际上也是不够的,现在春种已经开始,还有很多人没有买到‘正大619’玉米种子。”大化县委副书记覃康平说。 

    记者在大化县采访时,一些负责人谈起“619”纷纷喜形于色,称之为“革命性的贡献”。如今大化县依靠包括“正大619”在内的玉米良种补上了每年上千万公斤的粮食缺口,实现了基本自给,同时也使石山地区农民增收、退耕还林及生态保护成为可能。 

    “正大619”正是广西农业部门在全区范围内大力推广的玉米良种之一。覃康平说:“推广良种是发展贫困地区农业生产力的重要法宝。预计今年玉米良种播种面积将占到93%以上,其中‘正大619’又占了绝大部分。可以说,推广‘619’的工作最先在大化取得了突破!”(完)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