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04月05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前些年,每年过了春节以后,桂平市垌心乡的许多农民便会离乡背井外出打工,如今,随着一家家企业在垌心的建立,一大批昔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走进工厂做工人,每月都能按时领到工资。

  垌心乡党委、政府抓住沿海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一批劳动密集型企业向内地转移的有利机遇,主动接受针(毛)织产业转移,把接受针(毛)织产业转移作为加速本乡工业发展、增加就业、增加地方税收的重要举措来抓。从2001年开始,垌心乡党委政府就主动与广州、东莞等地的老板攀亲结缘,诚恳邀请他们来垌心投资办企业、上项目。同时,昔日在广东的垌心乡“打工仔”,经过多年艰苦磨练,涌现了一批有头脑、懂管理的务工者。他们有了市场眼光,有了专业技术,有了发展资金,垌心乡党委、政府因势利导,积极创造条件,鼓励他们回乡创业,把外面的资金、技术,特别是新思想新观念带回家乡,使他们从昔日“洗脚”进城到今朝“洗脑”还乡,成为了改变家乡面貌,带领乡亲脱贫奔小康的一代新型农民。

  2001年以来,垌心乡陆续办起10家针(毛)织厂。私营企业主陆平是垌心乡上瑶村人,他在广东打工多年,在掌握娴熟的针(毛)织技术和积累一定的资本后,毅然回乡创业。几年来,他共投资200万元,购买织机170台,创办了“云平合成针织厂”,吸纳本地村民200人进厂务工。梧桐成林凤飞来,垌心办厂置业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到去年底,垌心针(毛)织厂增加到40家,拥有织机4500台,接纳本地村民就业达4000多人。

  垌心乡的针毛织企业从不拖欠工人工资。

  垌心村村民黄梅凤和李华民都在针织厂上班,夫妻俩亦工亦农,在家里还发展种养业,实现多渠道挣钱。黄梅凤乐呵呵地对记者说,想不到如今不用出远门,在家门口照样能进厂领工资。(陈立雄)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