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04月06日 来源:新桂网-广西日报 作者:陈健民 唐广生 盘启亮 黄旭升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说起招商引资,对于国家重点扶贫开发县的忻城真是难。联合国粮食署官员考察忻城县穷山恶水的大石山区后,曾摇头慨叹:这简直不是人类生存的地方。兼之,该县是长达470多年的土司衙署所在地,有人说,这里封闭意识根深蒂固,颇为拒外。

然而,阳春3月,记者走访忻城,却是一路振奋:2004年,该县冲破了较为顽固的封闭意识,引进项目41项,资金4.04亿元,比2003年增长1.12倍,以至于崛起了一条条富民强县的“龙型经济”,使财政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3.32%和10.56%。今年1-2月,全县财政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又比去年同期增长28.9%和9.5%。

变先入为主为让贤做主

曾记否?1996年,英国某糖业公司首先相中忻城县两家糖厂,欲投资并购。可忻城人认为,糖厂是我的,转给你做主?没门!结果,英糖跑到宜州并购了石别糖厂。宜州市转让了石别糖厂不几年又赚回一个新厂。而忻城县糖厂由于缺乏管理技术和资金投入,越来越陷入困境,到2000年已资不抵债,仅拖欠农民蔗款就有8300多万元。沉重的包袱弄得政府、企业焦头烂额,全县甘蔗面积从1万公顷跌到5000多公顷。

惨痛的教训引发了忻城人思想观念的大交锋。“当初都说自己是企业主人,不愿别人来做主,如今谁是主人了?谁来对这个厂的债务和职工的工资负责?”全县上下没有一个站出来。县委书记吴俊明因势利导地说:“既然没有人愿负责,我们外请高明,让能负责的人来做主如何?”这回反对的人不多了。

2000/2001年榨季,忻城县引进华意公司对两家糖厂进行租赁经营,使企业能按时开榨生产。2003年,该县又引进洋浦南华集团,以承债式转让和破产方式对两家糖厂进行资产重组,彻底解决了企业经营机制不活、生产资金不足等问题,于2004年8月全部兑付了旧欠8300多万元的农民蔗款。这一来,不仅使企业规模扩大了,而且大大提高了农民种蔗的积极性。2004年,该县甘蔗种植面积又从5000多公顷恢复到1万公顷。到今年3月10日,本榨季的进厂糖料已达34.2万吨,产糖4.4万吨,创历史新纪录。

贫穷不可怕,封闭最可怕。

产权改革搞活了糖厂,这在全县引发了巨大震动,使根深蒂固的先入为主、占地为王的封闭思想残余不断动摇和失落了。于是,长期封闭的山门彻底打开,海南、广东、福建、贵州、湖南、浙江、江苏和区内的柳州、南宁、河池等地的客商纷至沓来,竞相投资,建设忻城。

变重费轻税为重税轻费

忻城县出让县制药厂给金嗓子集团,仅用半天就谈妥签了合同。金嗓子集团的江佩珍董事长说:我们为收购一个药厂,跟区内一个县谈了两年,又跟另一个县谈了两年都不成。这些县一点都不让,就抠那一点转让费。而忻城县的领导够爽快、很真诚,首先想的是客商能不能发财,然后才考虑从客商发财中收税。这一点很值得欣赏,值得合作。

原来,为转让忻城县制药厂,忻城县在报纸发布了消息,有很多客商前来考察洽谈,有的愿出700万元转让费,但都没有成功。理由很简单,他们虽然出资多,但收购后获利并不多,利税才百把万。利不多,忻城县所得的税收自然也不多。而与金嗓子集团洽谈,忻城县的领导在转让费上基本不谈,主要谈转让后人员能否安置,企业能否发展而获利。当金嗓子集团承诺可以获利,每年起码交500万元以上税收时,双方合作便谈下来了。

金嗓子集团收购忻城县制药厂后,果然搞得红红火火,新建了金嗓子喉宝生产线,提升了原制药厂60多个药品的科技含量,成功研制了老土司元春酒及银杏叶等新产品,不仅自身发了财,而且对原有职工安置得好,对县里贡献大,2003年交给忻城县税收500万元,2004年交了近1000万元,成了该县的纳税大户。

洋浦南华集团的领导说,他们在广西收购14家糖厂效率最高、也是最满意的就是以承债式和破产方式收购忻城县两家糖厂。其原因也是忻城县的领导不计较眼前的蝇头小利,而考虑的是长远发展、长远利益。

忻城县县长卢忠感慨地说,我们这样做,招商引资几乎是谈一个成一个,并且来一个留一个,到目前为止没有来了又跑的。

改就农抓农为农工互动

为什么甘蔗能发展到上万公顷?那是因为有两家糖厂带动。为什么英国老板和海南老板愿到忻城收购两家糖厂?那是因为有甘蔗基地。忻城县委书记吴俊明、县长卢忠深有体会地说,山区农业县只有农工互动,推动农业基地化、规模化、产业化,招商引资才有资源和资本,农业也才能大发展。不改变养猪为过年、养鸡为找盐油钱的小打小闹、自给自足的封闭小农经济发展模式,就难以招商引资。

因此,近两三年来,忻城县坚决改变就农业抓农业的做法,实行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促进农业产业化与工业化发展紧密结合。他们从实际出发,有的是先引进龙头企业,然后带动农业基地生产;有的是先发展农业基地,然后引进龙头企业创业。

有了好思路带来了好出路。忻城县很快打开了农业招商引资的新局面,以至于崛起了多条奋发有为的“经济龙”:该县通过引进海南老板搞活两家糖厂,带动近万公顷的甘蔗基地,使之成为经济支柱;以七八千公顷的桑园建设,引进了江苏等地老板创办两家缫丝厂,带动了蚕茧加工企业24家,兴起了蚕茧加工工业,年产丝棉被两万床、白丝200吨,销售收入达4000万元;以5000公顷珍珠糯玉米基地,引进外地老板和调动本地能人,办起了28家粮食加工企业,带动了粮食加工业,年产能力达1.2万吨,销售收入突破2000多万元;从南宁引资引技创办了遂意木瓜蛋白酶加工厂,带动农民种植木瓜七八十公顷;引进金嗓子集团等,搞活县制药厂和办起有关的加工企业,带动金银花种植3000公顷左右,年产花3400多吨,销售收入1700万元。

真是打破封闭气象新,喜见多“龙”闹忻城。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