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04月14日 来源:钦州日报 作者:韦永格 龙万伸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浦北县推广水稻免耕抛秧技术的调查  


    每逢抛秧时节,在田野上,人们看到许多水田不犁不耙,杂草禾头不拔不除,喷洒除草剂后10-15天,抛秧进去,东倒西歪,可几天后就长出绿油油、齐整整的禾苗来。这就是被农民戏称为“懒人种田”的免耕抛秧栽培法。 

    今春尽管遭遇历史罕见的低温和持续干旱天气,秧苗生长缓慢,浦北县迟至3月20日才开始抛(插)秧,但是到4月5日短短15天时间就基本完成了早稻计划27万亩的抛(插)秧任务,其中免耕抛秧达10.26万亩。 

    浦北县从2002年开始大面积推广免耕抛秧新技术,推广面积一年比一年多,三年累计推广面积35.95万亩。三年来,浦北县累计兴办免耕抛秧高产示范片108幅,全县18个乡镇262个村委会,村村办有免耕示范田。目前,免耕抛秧技术已成为该县农民群众认可程度最高、推广综合效益最好的水稻栽培新技术。 

    免耕抛秧之所以被称为“懒人种田”,“懒”得有道理。一是经济效益可观。它省时省工省力节约成本,而且是一项高产稳产技术。据统计,浦北县2002-2004年3年免耕平均亩产457.5公斤,比常耕抛秧对照区亩增13.5公斤,增长3.13%。免耕抛秧技术效益集中表现在省力省工节本增效方面。据调查分析,免耕田每亩只需除草剂和喷洒除草剂的成本16-28元,免耕田每亩可减少成本44-52元;免耕抛秧亩投工10.04个劳动日,比常耕抛秧减少0.59个劳动日。合计免耕抛秧亩用成本372.43元,比常耕抛秧435.23元减少62.8元,加上增产值,免耕抛秧亩纯收入108.57元,比常耕抛秧亩增收66.4元。仅此一项,2004年该县就实现增收1238.36万元,农民人均纯增收17.2元,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二是社会效益显著。水稻生产是该县目前从业人数最多的产业。但是水稻生产劳动强度大,过去一到插秧季节,尤其是夏季“双抢”,高温酷暑,季节紧张,男犁耙女插秧,顶着朝阳出,伴着星星归。可以说插秧成了众多农活中最忙、最累、最苦的活。推广免耕抛秧,过去半个月的农活,如今不到一个星期就做完了。农民高兴地说,抛秧解放了妇女,免耕解放了男人。免耕抛秧技术把农民从繁重的农耕中解放出来,有利于发展二、三产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福旺镇镇脚村委栗木山村有水田105亩,人口203人,劳动力65人,在未有应用免耕抛秧技术前只有12人外出打工。2003年该村开始推广应用免耕抛秧技术,到去年底,该村免耕抛秧技术应用面积达103亩,占水稻总面积的98.1%,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和人工投入,促进年外出务工达到32人,比推广免耕抛秧前增加20人,全村年增加务工收入14.4万元。 

    三是生态效益突出。发展优质商品粮,不仅要品质好,更要生态环境安全,无污染。而免耕抛秧技术对稻田不作任何翻耕处理,大大减少了水土流失,减少水资源污染;可以保护土壤耕作层少受损害,提高土壤肥力,特别是提高稻田表层有机质含量;有利于保护害虫天敌,保护土壤微生物群落,减少农药的施用,促进农田生态平衡。同时,免耕抛秧还减少了机耕用油节约能源及机耕燃油所造成的尾气污染。近年来,经有关部门多次抽样检测,该县各种优质大米无一存在重金属含量和农药残留超标等污染现象,符合出口米标准。这是大面积推广免耕抛秧技术和施用沼液沼渣等生态肥料所带来的喜人现象。 

    免耕抛秧是一项革命性、方向性的技术,是水稻生产向规模化、产业化、轻型化发展的重要措施,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去年以来,区农业厅韦祖汉副厅长和有关专家多次到该县检查粮食生产后,深有感触地说,浦北县上千亩连片的稻田不多,但是免耕抛秧技术推广遍地开花,很实在,形成了规模效应,值得全区各地学习借鉴。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