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04月18日 来源:钦州日报 作者:何传明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4月14日,记者在浦北县泉水镇采访时发现,该镇19家外来民营企业的6500多名工人中有多数是当地农民,3000多名本地农民成为当地民营企业的技术骨干。 

    泉水镇是我市工业重镇,在招资引资发展县域工业中创造了远近闻名的“泉水模式”。大量民营企业在泉水镇办厂,不但解决了当地剩余劳动力就业,而且还培养造就出大批本土“技术农民”。 

    2001年首批进驻该镇办厂的浦北桂合丝厂、泉水烟花基地等几个企业在招聘工人时重点招聘本地农民工,并出资选送一批农民工到浙江、广东等地进行学习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企业管理经验。学成返乡后,这批“农民学员”不但成为当地民营企业重要的技术力量,而且他们把所学的先进技艺传授给工友,并结合企业生产大胆进行技术改良、研发,勇当企业的“科研员”,使当地农民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 

    去年,浦北桂合丝厂的机械维护工龚桂与其他10名当地的农民工对抽丝机的加动板进行改造,通过加装轴承减少机器损耗,每年为企业减少维修金2万多元。今年该厂新建的10条国内同类最先进的生产线时,所有设备安装、调试的技术人员均由该厂的当地农民工自行研制、安装,经过机械生产厂家的科学测试,他们的设计、安装技术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在2004年全国丝绸工业缫丝工职能技能大赛上,代表广西参赛的浦北县桂合丝厂选派的车头工陈坚、挡车工容耀燕、龚小冬3名女工以出色的技能表现,一路过关斩将,获得了“全国丝绸工业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 

    由于当地民营企业不断注重对技能人才的培养使用,一些在外打工的务工人员纷纷返乡务工。曾在广东烟花企业做管理人员的黄昌林回到泉水烟花基地后当上了质监员,在他的带领下,许多本地农民工系统地学习了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使生产工艺和效率得到不断提高,同时也提高了农民的工资收入。据统计,泉水镇3000多名当地农民“技术骨干”月平均工资在700元以上,比普通工人平均高出100元以上。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