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04月18日 来源:钦州日报 作者:田时胜 黄忠解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那思是钦南区最偏远的一个山区镇,既不沿江,又不沿海,交通也不便,跟其他的乡镇相比,没有什么优势可言。但那思人转变观念,“靠山吃山”,以市场为导向,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走出了一条富民兴镇的路子。 

  观念更新:让农业发展围绕市场转 

    进入市场经济时代,那思的农业发展遇到了新问题:种什么不种什么不由政府说了算,种什么赚钱也不由政府说了准,农民增收难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那思镇作为一个纯粹的农业镇,该怎么办?“观念更新抵万两黄金。”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那思镇党委、政府在反复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让农业发展围绕市场转”的新思路。用镇长陈福隆的话说:“再好的东西没有市场也等于零,市场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上帝’。” 

    “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带领群众干。”为此,镇党委书记、镇长亲自率领村干部和农村经济能人到周边的乡镇取经。当看到“横县的茶叶是围着市场转迅速发展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那丽的黄瓜是围着市场转才成为农民增收顶梁柱”时,那思人豁然开朗:只有让农业围绕市场转,农业发展才有潜力,农民增收才有保障。 

  结构调优:让农业走可持续发展路子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这条竞争法则,同样适用于农业发展。那思作为一个人多地广的农业镇,如何把结构调优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应有之义。 

    示范带动——政策支持——市场引导。在这“三步曲”的指引下,全镇上下迅速掀起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热潮。经过几年的努力,迄今为止,全镇已形成了以含江、禄宦塘、定蒙、那思、米子、那京、塘底、茶兰洞、牛寮水、扁坡村为连线的5万亩甘蔗种植基地:以那思、塘底等村为连线的水果种植基地;以那京、米子、定蒙等村为连线的速生桉种植基地;以那思、塘底等村为连线的鸡骨草、金钱草基地;以牛寮水、米子等村为连线的黄榄种植基地;以那思、含江为连线的辣椒种植基地。 

    基地建设在形成规模种植的同时,带来了规模效益。截至今年4月初为止,那思镇共种植甘蔗50000多亩,种植速生桉15000亩,种植加勒比松3500亩,种植中药材15000亩,种植黄瓜3000亩,种植辣椒9000亩,种植马铃薯8500亩,种植木薯7000亩,种植优质水果9500亩。如今,在那思镇,山常青,水常绿,俨然一座座“绿色银行”,成为那思群众的“聚宝盆”。2004年那思镇农民人均收入2663元,比上年增加79元;2004年末,全镇群众存款余额2001万元,人均存款837元,80%以上的农户用上了摩托车、手机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或电子产品。 

  效益调好:让农民的口袋鼓起来 

    效益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出发点和归宿。 

    在镇党委、政府的引导下,那思农民适应市场需求,找到了致富的金钥匙。 

    凌云官是那思镇牛寮水村的农民。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凌云官最早承包山地种甘蔗,成为当地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而今,凌云官每年种植的甘蔗都在1000亩以上,仅此一项,年纯收入达10万元以上。经过几年来的积累,凌云官不仅建起了楼房,还购买了摩托车、彩电等现代化家电,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示范户。在凌云官的示范带动下,牛寮水全村上下掀起了种植甘蔗的热潮,全村甘蔗面积10000多亩,年总收入100多万元,人均收入500多元。 

    塘底村农民黄立业根据市场需求,2004年大胆引进技术种植金钱草,远销广西、广东、辽宁各地,当年获利4万多元。在黄立业的带动下,周边群众今年新种金钱草、鸡骨草等药材1.5万亩。规模种植引得外来投资者趋之若鹜,今年以来,已先后有6批外地客商到那思洽谈合作开发中药材加工事宜。目前已有两队人马达成了合作意向。那思,正成为农业综合开发投资的热土。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