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05月09日 来源:钦州日报 作者:吴芳 谢勇云 吴丽梅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近年来,浦北县围绕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立足生态优势,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做大做强做优循环经济,走出了一条符合浦北实际的特色生态发展路子。全县累计建设沼气池35600座,建设文明生态村130多个;发展无公害生态香蕉15万亩,水果66万亩,八角(玉桂)25万亩,竹子15万亩,蚕桑2万亩,秋冬菜20万亩,天然次生红椎林11万亩,淡水养殖4万亩,1500万羽商品鸡场5个,万头瘦肉型猪场3个。

变废为宝综合利用 沼气建设促进生态发展 

     浦北县是一个山区大县,85%的人口在农村,农业资源相对不足,工业滞后。如何才能解决实现可持续发展?近年来,该县学习运用当前国际上较为先进的“循环经济”理论,把保护环境与农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以养殖为龙头,以沼气为纽带,以种植为归宿,形成良性的循环经济,促进了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

    为使“生态立县”战略得以顺利开展,该县以“一改带八改”,以“八改促十化”。“一改”是改变群众的陈旧思想观念,树立循环经济新理念。“八改”即改水、改路、改房、改厕、改灶、改厨、改猪牛栏、改低产果桑园;“十化”即燃料沼气化、户间道路硬底化、厕所厨房卫生化、家具现代化、电话程控化、电视闭路化、住宅楼房化、语言文明化、庭院美化绿化、用水自来化。现在,该县农村呈现出四条良性互动的生态型“循环经济带”。一是“养殖一沼气一种植”模式。全县现有畜禽存栏394万羽(头),35600户农民用上了沼气,18个乡镇130多个乡村建成了生态文明家园,全县累计发展生态荔枝(龙眼)43万亩,八角(玉桂)25万亩,秋冬菜20万亩;二是“沼气——红椎林——红椎菌”模式。农民用了沼气后,自觉保护和建设好全国最大的11万亩天然次生红椎林,天然生长的红椎菌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去年全年红椎菌收入达3700多万元;三是“沼气——经济林——山泉鱼”模式。在北部的官垌、平睦、六垠 、寨圩等乡镇推行山泉鱼养殖,注册了天然无公害“官垌鱼”品牌和“石梯江鱼”品牌,山泉鱼身价倍增,每公斤价值高达15至17元;四是推行“养殖——沼气——经济林或果树——灯(频振式杀虫灯)——鱼(挖小鱼池养殖塘角鱼)”生态种养新模式。 现在全县有近98%的自然村从“循环经济”生态建设的实践中得到了实惠。去年,该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2830元,年人均增长6.4%。

  打造新型生态链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按照“主导产业多元化、多元产业生态化、生态发展产业化”的发展思路,该县突出抓好两个生态链条,大力促进产业间的良性互动,形成农业、农民循环经济增收新亮点。

    一是打造生物链,发展复合型产业,实现产业生态化。浦北是个农业大县,农民收入的50%来自林果业。为改变主导产业单一状况,该县把果品、畜牧、无公害蔬菜3个产业作为一个整体来培育,形成了农业生态循环经济发展新模式。主要以果业为循环链的核心,畜牧业产生的大量有机肥料,为果品和无公害蔬菜生产提供保障;果业(香蕉树)每年产出的几十万吨果树废弃树条,为编织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废弃的香蕉树条的充分利用,既提高了生态农业的利用率,减少了资源浪费,又避免了环境污染,促进了农业的增效,农民的增收。按照这一模式,该县在巩固提高果业这个支柱产业基础上,积极推进产业链条向前后两个方向延伸,形成了果、牧、菜复合体系,实现了农业内部间的良性循环和相互促进。目前,果、牧、菜三个产业占农业总产值比重为50%、18%和4%;二是拉长拓宽产业化生态链条,实现生态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实施了产前环节抓育种、产中环节抓配套、产后环节抓加工与销售。目前全县建设无公害生态农业科普示范基地43个,创出了“万山”牌优质大米、“通天”牌香蕉、“劲丰”牌和“碧水”牌荔枝等20多个主导生态品牌,年创循环经济近3亿元。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浦北在确定“生态立县”战略的同时,结合“工业强县”和“科技兴县”战略,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严把项目准入关,加大污染源治理力度,促进工业经济向低耗能、高科技、环保型方向发展。目前全县发展生态编织企业50 家、农副产品加工企业30 家,新型清洁能源小水电20多座。乡镇企业已达1万多家。这些乡镇企业年总产值约60亿元,实现税金超亿元,占浦北财政收入的50%。该县经济与生态的良性互动,为乡村建设注入了强劲的发展动力。现在,如北通福多堂、勒山村一样环境优美,经济发达,社会治安稳定的文明生态新村,正像雨后春笋不断涌现。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