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05月10日 来源:新华广西网 作者: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新华网广西频道5月9日电(记者 陆汉魁)曾被列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 "三线建设"的工业基地之一的广西宜州市(原宜山县),在市场经济大潮中重振工业雄风, 加快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2004年,宜州市完成工业总产值25.6亿元,增长25.3%;工业企业产品销售收入26.19亿元,增长31.3%;工业企业累计上交税金l.55亿元,增长41.8%;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2.52亿元,增长1.1倍;工业增加值8.35亿元,增长20.7%;规模以上企业由上年的28家增加到52家。 

    打造工业新平台。2003年,河池市将位于宜州市的自治区级城西经济开发区提升为河池·东莞工业加工区二区。宜州市以此为契机,投入了3200万元建设园区道路、供排水、通讯、土地平整等基础设施建设。重新制定园区规划,将城西经济开发区、洛东工业园区、德胜乡镇企业园区统一规划。出台了园区工业产业聚集指南和相关配套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企业进入园区建设,比较快地形成宜州工业新城。截止2004年,园区已有工业企业47家,其中新引进的22家。广西宜州嘉联丝绸有限公司、宜州市仁信制药有限责任公司等8家相继在园区内竣工投产。 

    宜州市利用资源,发展资源型工业。 一是利用糖蔗资源,壮大制糖业。2004年,宜州市博庆糖业有限公司投入近5000万元进入技改,使日榨原料蔗0.85万吨提高到1.1万吨。二是利用桑蚕资源,引进缫丝加工业,打造宜州"丝绸城"。2004年引进四家缫丝加工业,投产后可就地加工40%的宜州干茧。三是利用年产10万头肉牛的巨大资源,办起了10多家牛肉加工厂,产品直销上海等大城市。四是利用蔬菜资源,办起广西宜州东方罐头食品厂,产品外销欧盟等地。五是利用林业和蔗渣资源,兴建中密度纤维加工企业,2004年引进该类企业3家。

    盘活工业闲置资源,增强活力。宜州市在国家"三线"工业建设时,兴建12家工业企业,加上市属企业,工业门类比较齐全。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相当一部分企业外迁和停产、半停产,留下庞大的闲置资产。2004年,宜州市采取兼并、出让、转换、股份制等方式对汽车配件厂、农机二厂、医药公司、水泥总厂、栲胶厂等企业进行改制,盘活工业国有资产。

    宜州市充分利用交通便利等条件,引进两头在外企业,扩大工业总量。宜州市新龙纺织品有限责任公司、宜州市卓洪棉纺织有限责任公司产品原料棉花主要来源于新疆、山东等地。宜州市洛东电石厂、宜州市水工电冶厂产品原料钛矿主要来源于广西的巴马、广东等地,来料加工后,产品全部销往区外,总产值达1.3亿元。

    招商引资,借助外力发展工业。2004年,宜州市招商引资到位资金6.04亿元,比上年增加2.65亿元,增长78%,其中,引进工业项目62家,竣工投产39家,实现招商引资的新突破。 

    宜州市在发展县域工业中,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创造良好的投资软环境。其办法是:建立领导联系企业制度;成立行政服务中心;对重点民营企业挂牌保护,创造一个"亲商、爱商、富商、稳商"的社会氛围;完善了一系列鼓励政策;加强现场服务等等。(完)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