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05月26日 来源:广西县域经济网 作者:广西县域经济网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突出特色  发挥优势

推进县域经济健康协调持续快速发展

中共桂平市委员会  桂平市人民政府

 

    桂平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县域经济发展,近几年来始终站在事关改革发展全局的高度来认识和决策县域经济工作,理清思路,突出重点,真抓实干,推动了县域经济快速健康发展。2004年,桂平市经济在2003年取得突破性发展基础上,掀起了新一轮大发展热潮,为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形势最好的时期。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0.02亿元,增长15.5%;是近11年来增长最快的一年,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68亿元,增长6.3%,第二产业增加值15.71亿元,增长38.8%,第三产业增加值14.63亿元,增长10.6%,一、二、三产业的比重由2000年的51.1:18.1:30.8调整为39.3:31.4:29.3;财政收入3.45亿元,增长20.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73亿元,增长104.66%;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64亿元,增长12.42%;外贸出口总额835.94万美元,增长82.78%;实际利用外资499.1万美元,增长45.32%。2004年,桂平市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广西优秀旅游县(市)”、“全区双拥模范城”等荣誉称号,连续四届进入中国西部百强县(市)行列。
    一、发展县域经济的主要做法
    (一)以民营经济为重点,全力推进工业化。我市把发展工业作为县域经济的重中之重来抓,以发展民营经济为重点,改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纳先进地区产业转移,培育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一是加强工业集中区建设,打造工业发展平台。以资源为导向,以工业集中区为载体,充分利用各种贸洽会、恳亲会、侨贤回乡探亲的有利时机,主动“走出去、请进来”,吸引更多的侨胞、商客前来投资置业。近年来,投入近3亿元,加强长安工业集中区、乡镇特色工业集中区的交通、能源、水利、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招商引资上项目搭建平台。二是扶持和壮大七大特色产业。制药、酒和酒精、铸造、矿产品加工、建材、食品加工、服装针织等七大产业初具规模,成为县域经济发展和财政增长的重要支撑。三是盘活企业资产,加快国有企业转制步伐。通过采取产权转让、兼并重组、嫁接改造等形式拓宽加快国有企业退出通道,优化资源配置,盘活存量资产,促使企业重焕生机、重现活力。“以股份促退出”,对生产正常,债务较轻,产品有市场,发展前景好的企业,如食品公司实行股份制改造的形式退出;“以出售促退出”,对生产正常、效益和发展前景较好,负担任务重的企业,如乳泉酒厂实行公开拍卖,出售国有产权或控股权,重新组建了桂平乳泉液酒业公司,乳泉井酒被指定为“中国一东盟博览会用酒”;“以破产促退出”,对资不抵债,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的企业,大胆实行破产重组,以存量换增量,以资产换资金。如原桂平糖厂,通过进行产权制度改革,整合资源,激活企业,在原桂平糖厂基础上组建贵港金田糖业,为我市酒精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打造致富平台;社坡机械厂通过兼并原市机械厂,投入 5000多万元引进先进生产流水线,企业年生产总值达3亿元,年创税1000万元。2004年,全市招商引资上工业项目210个,合同引进资金25.67亿元,增长81%;已到位资金7。72亿元,增长39.5%。外贸出口总额835.94万美元,增长82.78%;直接利用外资499.1万美元,增长45.32%。至年底已有400多家毛织企业,解决4万多人就业。2004年,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42.5亿元,增长53.75%;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2.34亿元,增长68.68%。
    (二)以市区建设为突破口,加快城镇化步伐。我们坚持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品位,加大经营城市力度,充分盘活城市土地,广泛吸纳民间资金投入城市建设。近年来,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桂平市新区开发建设的决定》和《关于加快市区旧城改造建设和管理的决定》等一系列有关文件规定,通过经营城市共筹集了资金10多亿元投入城市建设。重点抓好一批重大城建项目。新区开发和旧城改造进展顺利,2004年房地产建设达到了历年新高,房地产新开工面积13.83万平方米,增长32.8%;市区面积达12.43平方公里,比撤县设市时扩大了2.5倍。城镇人口增长了10.5%。同时,.以重点镇为示范,稳步推进小城镇建设,引导农民建设小康生态文明新村,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城镇经济加快发展。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投资硬环境。近年来,不断加强农业、工业、交通、邮电、城市等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区原有的街道、路段进行扩建和改造,加大了城市绿化、美化、亮化、净化、硬化、彩化“六化”建设力度。目前市境内有22万伏变电站一座,11万伏变电站3座,配电变压器容量为20万千伏安,全市城乡通电率为99.79%,高于全国和全区平均水平。建成和完善了现代化光纤通讯网、移动电话网和邮政运输网,全市固定电话交换机容量达20多万门,电信电话普及率达13%。建成二级路30公里,三级油路271公里,村级道路721公里,总投资23亿元。目前玉林一桂平二级公路桂平段、武宣一平南二级公路桂平段正在建设,建设里程达102公里,总投资4亿元。基础设施的日臻完善,大大改善了城乡面貌,为县域经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发展特色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一是突出特色,大力发展基地化生产。抓好无公害优质谷生产基地建设,粮食生产恢复性增长,优质稻种植比例不断提高,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称号;抓好水产畜牧规模养殖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具有本市特色的黄沙鳖、鲶鱼、罗非鱼、三黄鸡、瘦肉型猪等名、优、特、新优质产品的养殖,促进养殖业向品质优良、经营集约、效益提高方向发展;抓好麻垌荔枝、马皮万亩龙眼场等亚热带优质水果生产基地建设;抓好以西山、马皮、金田林场优质茶叶基地建设;同时抓好高产高糖甘蔗、无公害蔬菜、速生丰产林、中药材、花卉等基地建设,不断带动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方向发展。二是扶持和发展一批机制健全、管理严格、技术含量高、主导产品突出、对农民收益带动性强的农业龙头企业。重点扶持壮大金田糖业,发展甘蔗生产;打造万德米业品牌,扩大了优质稻的生产;引进威隆公司,探索土地合理流转方式,促进农业生态产业园的发展;建设坤锦禾公司,形成了辣椒生产基地。通过扶持和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延长了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加工增值水平,拓展农民增收空间。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430元,增长10.5%。三是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健全服务网。成立了蒙圩官桥蔬菜协会、金田淮山协会、金田黄沙鳖协会等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充分发,挥其功能,从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物资等方面为农民提供专业服务,解决了一家一户办不到、办不了的事情,形成利益共同体,提高了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五)发展特色景观游,打造旅游品牌。桂平市自然景观和民族文化、历史文化、宗教文化等极为丰富,拥有太平天国金田起义旧址、4A级风景名胜区西山、龙潭国家森林公园等国家级旅游景区和素有“广西小三峡”之称的大藤峡景区等。近年来,我市以争创“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为目标,优化整合旅游资源,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打造桂平旅游品牌。大力发展以西山、龙潭公园、大藤峡为重点的自然景观游;以金田起义旧址为重点的人文景观游;以石咀小汶现代农业园区和以麻垌无公害荔枝出口基地为重点的生态园林景观游等。同时,加快培养高素质的旅游人才,提高旅游业服务水平。通过发展旅游业,促进第三产业协调、快速发展。2004年旅游综合收入达2.5l亿元,接待中外游客182.7万人次。
    (六)优化投资软环境,为县城经济发展创造良好氛围。我市紧紧围绕在“政策比别人活、措施比别人新、办法比别人多、服务比别人好”等软环境上下功夫。一是理顺政策,强化服务,创造优良的引商、安商、富商、亲商的社会环境。我们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民营经济不断壮大县域经济的决定》、《关于进一步优化和规范投资环境的若干规定》等一系列优惠政策,积极转变作风,树立管理就是服务观念,为企业提供系列化、经常化的优质服务;成立行政服务大厅,减少审批环节,提高办事效率;对新办的企业,派出专人协助工作,营造县域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使企业引得进、留得住、发展好。2004年全市共上生产经营性项目210个,计划总投资25.67亿元,同比增长81%。二是优化法治环境,为县域经济发展保驾护航。规范执法行为,秉公执法、依法办事,杜绝不必要的检查,招商部门对企业实行联系跟踪服务,公安、工商、纪检、监察等部门对企业实行挂牌重点保护等制度,加大对“三乱、一多”的整治力度,宣传部门对阻碍、扰乱县域经济发展的人和事进行新闻曝光,有力地保护了企业的合法权益,促进了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二、下一步主要思路
    (一)建船坞,打造好县域经济发展平台。重点抓好长安工业集中区一期、龙门食品工业集中区一期建设;抓好思宜、江口、木乐、木圭、石龙等五个乡镇特色工业集中区建设,加快形成并完善桂平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平台,加快桂平工业化进程。
    (二)造大船,做大财政“蛋糕”。继续加大扶持七大产业的力度,促进支柱产业和支柱财源的形成。一是坚定不移地抓好制药业的发展,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培植成为产值10亿元以上的产业。二是加强对酒和酒精业的扶持,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培植成为产值5亿元以上的产业。三是继续抓好铸造业的发展,在“十一五”期间形成产值5—10亿元的产业。四是抓好矿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力争在2—3年内形成产值10亿元的产业。五是抓好建材业的发展。六是抓好食品加工业的发展,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七是抓好服装、针织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通过进一步扶持壮大七大产业的发展,力争在3年时间内使我市工业总产值翻一番以上,财政收入达6—7亿元。
    (三)护好航,让县域经济乘风破浪前进。完善服务体系,进一步优化政务环境、法制环境、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为招商引资和民营经济发展创造优良环境,确保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进入专题>>2005年全区县域经济发展经验交流会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