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06月21日 来源:  作者: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新华网广西频道6月20日电( 刘政强 韦俊林 吴耀荣)近年来,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委、县政府坚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胆突破单一依赖财政搞城建的旧思维模式,创新经营城市理念,用“小财政”办“大城镇”,在不增加群众负担的情况下实现了城市发展的“大跨越”,书写了一个贫困县大胆创新,科学建设高品位城镇的“大手笔”。 

    罗城是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2002年,该县可用财政只有3000万元,如果单一依靠财政投入,城镇建设只能做到“修修补补”,即使再花上10年时间,城市面貌都不会有太大改观。在这种情况下,罗城县委、县政府更新观念,跳出财政“有一分钱就办一分事”的旧思维,闯出了一条经济后进县建设现代化高品位城镇的新路子。该县采取多种举措,不靠财政投入而用“脑子”找钱,形成全民参与、多渠道筹资的投入机制,一举解决了因财政困难、落实城建资金难的最大难题。 

    面对资金压力,该县根据城市改造景观需要,采取多种措施盘活闲置土地。首先,将黄金地段的国有土地收回,公开招标,集中拍卖,当时最好地段最高地价卖到每平方米5000元,土地大幅升值。同时,还通过科学规划项目,激活 “死角”,变废地为黄金。该县有一个火车站仓库,面积400多平米,由于地处偏僻,废弃多年。有关部门经论证,将此地规划为建材市场,闲置土地立即被激活,目前,已有60余家经营钢筋等建筑材料的门面在此开张营业,一片繁荣景象。一年间,该县采取多种措施共盘活土地投入7500万元。同时,该县用最好的项目、最优惠的措施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共引进资金1.2亿元;还利用20周年县庆的难得机遇,争取上级支持2200万元;并且动员单位和个人参与投入1.1亿元,其中在外经商的罗城老板潘代业赞助近百万元为城区搞绿化。据统计,一年来该县共筹资3.39亿元,相当于罗城县20年城建投资的总和,而其中财政的投入只有1200万元,仅占3.54%。 

    为避免走 “乱规划,建了挖,挖了又建”的城建恶性循环的老路子,该县还制定了 “从长计议、一步到位、不搞重复建设”的“高标准”城建定位,聘请具有建筑设计甲级和规划设计甲级资质的广西城乡规划设计院对县城建设规划进行修编,并引来北京、上海、重庆、江苏、武汉、深圳等国内、区内城建方面有高资质水平的单位参与城建项目设计和施工,仅用一年多时间,就建成29个重大城建项目,使城区往日脏、乱、差的面貌彻底改观。 

    如今,该县城区13条主要道路全都实现了水泥硬化,城区人行道和广场全部铺设了花岗岩和石灰岩板材;街道光缆下地率达100%,电缆下地率72.1%,基本实现了光缆、电缆“下地化”;城区每一条街都安装了不同款式的路灯,高层建筑、部分山头上还安装了反射灯,实现了全城“亮化”;街道两旁80%以上的门面以仫佬族特色图案涂料进行了装修,城区绿化率也达到38%以上。 

    “城镇化”同时促进了县域经济的迅速繁荣。据悉,该县县城的商业步行街在没建成之前,只有七八家买农具的简单铺面,每间的月租仅200多元。而如今,这里却拥有200多家经营各式商品的门面,每间门面的月租达到1000余元,价格翻了5倍多。县城超市也从无到有,目前已发展到13家。旅馆、酒家等餐饮企业近400余家。到目前,全县个体工商户8137户,从业人员11931人,从2002年至2005年,新发展工商户2193户,新增从业人员3249人;私营企业89户,其中2004年新增35户。今年1至5月,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56元,同比增长7.02%。5月,罗城县还获得“2004年度广西县域经济发展进步奖”的殊荣。 

    “栽好的梧桐引来凤”,投资硬环境的改善也增强了对外吸引力,今年1至5月,该县招商引资项目23个,总投资7.85亿元,实际到位1.86亿元,同比增长21%。(完)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