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宾阳县自古以来就是商贾云集之地,以"百年商埠"闻名八桂大地。该县传统手工业发达,素有手工业之乡的美称。早在唐宋时期,宾阳的布匹和竹编就列为贡品,至明、清时期,宾阳产的陶瓷、壮锦、纸扇、纸伞、毛笔等产品行销广西各地和云、黔、湘等省。改革开放以来,该县个体私营企业发展迅猛,民营经济占全县财政收入的"半壁江山",特别是小商品专业村更是该县民营企业的一枝奇葩。
探访宾阳专业村
宾阳县小商品专业村达285个,分散在全县各乡镇,形成了轧钢、皮革、竹藤编织、五金、农机配件、毛刷、瓷器、纸品、成衣等行业。产品繁多,款式新颖,畅销区内外。竹藤编织、皮革制品等产品漂洋过海出口欧美等国家和地区。近日,笔者专程走访了该县部分专业村。 笔者来到宾阳县芦圩镇杨村时,该村男女老少都在忙碌着手中的活,家家户户大门敞开,家里摆放的缝纫机喀喳喀喳作响。杨村村民邓成学一家正裁缝准备上市的钱包。主人一边忙着手中的活儿一边说,他们一家一天可以制作各种各样的钱包50多个,产品都是销往南宁市等地市场。
村民杨达顺家两间房子都堆满了已制作好的各种背包和制作背包的原材料。杨达顺正在一张宽大的裁缝桌上裁剪背包。妻子文清容则坐在背包堆里包装准备上市的背包。文清容介绍说,她家两公婆和两个小孩都在制作背包。他们家以前制作背包都是从头到尾自己作的,现在主要是负责两头。就是自己到广州等地进原材料回来裁剪后,拿到外面请别人帮车缝,然后拿回来再由自己包装联系客商销售发货。这样下来,她们一家人一天可以制作背包400个左右。产品主要销往南宁、柳州、凭祥、越南等地。
文清容还说,她嫁杨家之前,杨家就已经制作背包了。她嫁到杨家15年来,一直延续这个制作背包的传统。当问及制作背包利润时,文清容没有正面回答。只是笑着说她们家的楼房是制作背包赚钱建起的。笔者看到,杨家两间三层的楼房装修一新,外墙所贴瓷砖相当考究,很是气派。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杨村是广西有名的皮具加工生产专业村,从事车缝业有200多年历史。目前,全村近70%的村民家庭都在加工生产背包。近年来,杨村人大胆开拓市场,诚信立村,引进先进技术和高档猪皮、牛皮及人造革,加工生产各类公文包、旅行袋、学生书包等,花色品种达300多种,产品制作工艺精湛、款式新颖流行,以物美价廉远销广东、云南、湖南等地及东南亚各国。2003年创造产值8000多万元。当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4120元。皮具加工生产已成为杨村人致富奔小康的主要渠道。
宾阳县芦圩镇大罗村则是一个毛笔、毛刷专业村。据介绍,该村从事毛笔、毛刷生产已有270多年的历史,现在从事毛笔、毛刷制作的村民达300多人。该村毛笔以用料考究、做工精细而闻名。主要产品有草书笔王、玉兔神州、长锋白云等20多种大号、中号、小号及按客户要求制造的书法、工艺毛笔,这些毛笔宜书、宜画,品种繁多,规格齐全。多年来,该村毛笔一直受到一些书法名家和广大书画爱好者的青睐,年产值达500万元以上,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和东南亚地区。该村3位制笔师傅还被区内多家书画协会聘为制笔工艺师。
大罗村村民罗名安家是一个毛刷制作专业户,不但自己家人生产加工还请有工人。他介绍说,合同多的话他家一天制作毛刷数量可达3万块,合同少的也有3000块。他生产的毛刷是自己生产自己销售,年利润可达3万多元。
记者拜访毛笔制作老工艺人罗名楷。今年72岁的罗老人用手推了推鼻梁上的老花镜对笔者说,他家世代制作毛笔。他现在制作毛笔的工艺是他的父亲罗琼林传授下来的,现在他每个月还可以制作1000支毛笔。他制作的毛笔很受书画爱好者的喜欢,便宜的一支卖6角钱,贵的可以卖到120元。
在芦圩镇的石村,记者看到的又是另一番景象。该村是一个农机配件生产专业村。记者刚刚踏进村口,就听到村中生产农机配件时发出的声音此起彼伏。据介绍,该村有村民288户,从事农机配件生产的有80多户。专业户的生产已从以前手工制造转变为机械制造。该村生产的农机配件产品主要有农机皮带轮、轴承、碾米机的米筛、手扶拖拉机的手把等30多个品种。产品选料严格做工精细,物美价廉,深受东盟各国、湖南及区内农机消费者的欢迎,年产值2000多万元。该村生产木薯筛网专业户何永新告诉笔者,他家从事筛网生产已有10年的历史。目前,他一家人自己生产年产值可达6万多元。据悉,2003年,石村人均纯收入达2680元。
目前,芦圩镇拥有小商品生产专业村达46个,小商品生产已经形成了"一村一专业"的格局,并得到不断发展壮大。一些村还走农业专业村发展之路。比如六合村的香葱专业村,六岭村的葡萄专业村,勒马的马铃薯基地、红塘村无核黄皮果基地、北街村的华南鱼苗生产基地、三保村的酸菜加工专业村等。
专业村要走"船大好出海"之路
宾阳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部偏南,地理位置优越,交通、通讯便利。目前,全县共有个体工商户2.9万户,私营企业388家,专业村民营经济发达。壮锦、竹编、瓷器堪称宾阳"三宝"。特别是以竹编产品为主的工艺品,以其实用舒适、雅致清新、乡土风味十足的特点,30多年来一直畅销欧美、日本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额超过700万美元。
宾阳县在民营企业发展中为何能成为一村一专业的格局,并得到不断发展壮大?近日,中共宾阳县委常委、宾阳县芦圩镇党委书记韦好鹏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宾阳县专业村的形成有两个重要的原因:其一,芦圩镇在历史上是个商贾云集之地,现在的居民很大一部分是当时来宾阳做生意的移民,这些人商业意识浓厚,拥有比较过硬的商品生产传统技术,并在宾阳镇集聚起来。所以,宾阳县的发展一直受到这些人商业意识的影响,慢慢发展成为一村一专业的发展格局。
其次是党委、政府根据发展民营经济的需要多原有小商品企业引导的结果。近年来,当地党委、政府根据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强化服务、依靠科技、市场运作的指导思想,对专业村进行了引导,形成一带十、十带百、百带千的发展壮大局面。芦圩镇的杨村开始时也只有10多个专业户,经过党委政府的引导,目前已经发展到200多个加工生产背包专业户,占全村近住户的70%。另外,经过党委、政府的引导,芦圩镇的专业村又有了新内容,一些农业专业村开始形成,它对农村土地合理运用、劳动力流转安置等方面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宾阳县很多专业村的小商品沿用的是上百年的生产技术,为什么在现代化大生产的格局下还有这么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韦好鹏分析认为,这是聪明的宾阳人善于市场分析,能做到生意不嫌小的缘故。该县的很多小商品生产者善于瞄准大市场的空缺发展自己,对大市场进行拾遗补缺生产。所以,当地的小商品生产没有被商品现代化大生产所淘汰。另外,这与党委、政府积极引导小商品生产适应新经济环境,融入大市场也有很大的关系。
宾阳县委、县政府意识到专业村发展中出现"家家冒烟,村村点火"各自为政的分散经营局面,有的产品各个家庭生产出来后都是自己联系买家,买家收购过去后,挂上自己的牌子再转手销售。村民只是赚小头,真正的大头是再转手人给赚了。有的村民还出现"小富即安"的思想。在采访中,韦好鹏告诉记者,在引导专业村的发展上,当地党委政府提出了"市场不相信眼泪,市场只相信质量"、"船大好出海"的战略理念。否则,"睡醒起来蛋糕都不见了"。
因此,宾阳县委、县政府将从提高群众素质、强化教育入手,要使广大商品生产者知道质量品牌的重要性。通过集中培训,走出去,使专业村尽快跳出"单打独斗"的小农生产圈子,走上规模运作,融入大市场。在时机成熟的情况下,当地党委、政府还将建立工业集群区,组建集团、股份制,做强做大民营企业。 (完)
相关阅读xiang guan yue du
平乐县深化食品出口监管 专项培训为企业发展赋能
为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加强食品出口监管的号召,进一步推进平乐县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尾款项目工作,8月1日,平乐县企业食品出口管理专项培训班成功举办。此次培训在平乐县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圆满举行,吸引了平乐县金土地农产品有限责任公司、平乐县大新山生态农业有 【详细】
金秀县长垌乡开展农家书屋主题示范暨“我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过暑假”活动
为全面做好农家书屋“建起来、管起来、用起来”工作,提升农家书屋在暑期的运行效果,充分发挥农家书屋阵地作用,7月24日,金秀瑶族自治县长垌乡在平孟村农家书屋开展农家书屋主题示范暨“我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过暑假”活动。 【详细】
右江潮先锋·榜样话担当 ——右江区情景党课鼓舞人心
为隆重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103周年,百色起义95周年,黄文秀同志牺牲五周年,“七一”当天,广西百色市右江区以“传承优秀品质”主线,围绕“党员一线建新功”内容,在大码头开展“右江潮先锋·榜样话担当”主题党课活动。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