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06月29日 来源:钦州日报 作者: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广西灵山县有针对性地加强与发达地区的合作,主动融入粤港澳,拓展江浙闽,挺进东南亚,努力促进与发达地区观念、市场、产业、项目的对接,挖潜力,扬优势,推动了县域经济的发展。今年前5个月,实现财政收入累计1.017亿元,同比增长27.17%。

观念对接:打造“洼地”承接产业转移

    灵山县紧紧抓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和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及西部大开发三重叠加的新机遇,主动出击,与发达地区的党政领导和企业家广泛接触,通过形式多样的联谊、学习和参观等形式开展招商引资活动,让领导干部开阔了视野,获得了许多招商引资和经济发展的新信息。该县积极邀请外地企业前来考察洽谈项目,还适时召集已落户灵山的各企业主召开座谈会,请其为灵山的发展把脉,并就搭建招商引资平台、发展特色产业等内容出点子、提建议。在此基础上,该县对重点区域、重点项目、重点产业等进行了调整,努力从思想观念、产业布局等多方面与发达地区对接,打造“洼地”承接产业转移。至今,仅由浙江落户该县的企业就达到40多家,总投资近3亿元。至6月初,全县新签国内协作项目13个,合同金额2. 5亿元,同比增长89.24%;引进外资项目2个,利用外资45.6万美元,同比增长100%。

市场对接:劳务输出拉动农民增收

    在努力实现观念对接的同时,这两年,灵山县还着力搞好劳务市场的对接,针对本地劳动力较丰富而珠三角等地区劳动力缺乏的实际,加大了劳务输出的力度。通过广泛联谊、推介和招商,加强了同广东、海南等地企业的联系,有针对性地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计算机、电衣车、钳工、油漆等专业技能培训,并让广东等地企业代表与农民工面对面沟通,为厂家代招工、代培训,做到有序流动,每年通过岗前正规培训输送到广东等发达地区务工的农民都在1万人以上。现在,该县劳务输出的组织化、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每年外出广东等发达地区务工的富余劳动力达25万人,占全县总劳动力的四成以上,每年全县仅外出务工收入就可达13亿元,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产业对接:形成区域发展新格局

    农业资源丰富是灵山的一大资源优势。为了做大做强优势产业,灵山县强化了向珠三角等发达地区要市场、要信息、要技术的理念。一方面千方百计引导销售大户与广东等地区的合作,扩大市场份额,另一方面找准本地资源与广东等地企业的最佳对接点,大力招商引资,并精心打造农业品牌,抓好精品生产,抓示范基地建设,增强“资源招商”的吸引力。几年来,先后从广东、浙江等地引进和平食品、百强乳业、亚太缫丝厂等一批强势龙头加工企业,利用其信息、技术、市场优势,发展上规模的订单农业。目前,全县制糖、食品、罐头、茶叶、蔬菜、竹芒编等农产品龙头加工企业已达250多家,有力推动了奶水牛、茶叶、荔枝、甜玉米等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至今,该县荔枝、西瓜、茶叶、甘蔗等10大农业生产基地和100个经济特色村已呈规模化、区域化发展的新格局。

项目对接:商贸活市八方财源来

    针对珠三角、江浙等地区经济发展的情况和产业转移的特点,该县在突出工业招商的同时,坚持农业和第三产业并重,长短结合,以短促长,促进县域经济总量的较快增长和协调发展。为了配合城市发展的需要,该县通过推进商贸、房地产等短平快项目的招商引资,解决城镇建设中“资金”瓶颈问题,完善辖区的商业布局和改善人居环境。去年,该县将座落在繁华市区中心的县总工会、县卫校等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旧办公楼房进行搬迁,并公开招标拍卖,引进了浙江老板在此计划投资1.2亿元,建设一个集旅游、购物、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商业步行街。目前,步行街建设进展顺利,已经打好了地基,预计年底可完成土建工程。而正在建设中的六峰大雄宝殿和六峰山大佛寺,也是从浙江引进资金进行开发建设的。建成后,将与其他景点相得益彰,成为灵山县城又一个靓丽的新景观。(苏宗海)

 

  又讯:灵山县在推进“工业建设发展年”活动中,深入落实优惠扶持措施,加大技改引进力度,促进科技与经济进一步结合。同时多形式引导和帮助企业拓展国内外市场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总量迅速扩大,产销衔接良好,质量效益明显提高,全县工业经济保持健康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1 至5月份,实现工业总产值16. 04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 3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 81%和34. 87%。图为该县和平罐头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角。苏宗海 蒙强昌 摄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