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07月10日 来源:广西经济网 作者:兴业县委宣传部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在海螺项目建设过程中,兴业县广大党员干部大力发扬“酒壶”精神、“草帽”精神、“水壶”精神,以强大的团结协作力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使项目建设顺利推进——

大项目锻炼人 大项目凝聚人

  在兴业海螺项目建设基地,建设者们正紧张而有序地为点火投产做着最后的准备工作。再过几天,也就是7月 11日,激动人心的时刻就要到来——兴业海螺首条日产50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就要竣工投产了。

  兴业海螺项目建设工程量如此之大、时间如此紧迫、任务如此艰巨、困难如此之多,然而从去年6月8日的动工兴建,到今年7月11日的竣工投产,仅仅一年多的时间,建设速度如此之快,工作效率如此之高,这在全国的海螺项目建设中是少有的。

  在兴业海螺项目即将点火投产的背后,记者深深地感受到兴业人的“三种精神”:“酒壶”精神、“草帽”精神和“水壶”精神。凭着这“三种精神”,兴业人闯出了一条建设大项目发展大经济的大道。

发扬“酒壶”精神,一杯米酒解心结

  兴业海螺项目是一项复杂的大工程,牵涉面之广在玉林的项目建设中也是少见的。该项目共需征用土地1200多亩,拆除农村民房54幢、搬迁加油站2座,迁移通信、供输电、广播电视线路9条,改造水系2条,配套矿山2座、铁路8.86公里、220kv变输电站一座、供水管道4公里。整个项目建设牵涉到11个行政村1300多农户和10多个部门,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项目建设初期,许多群众并不理解,他们对项目有顾虑、有怀疑、有抵触、甚至有对抗,把干部入村当作是“鬼子进村”,出现了放狗阻挠的现象。但兴业县的广大党员干部并没有被这些困难所吓倒,而是迎难而上,耐心细致地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一线工作的党员干部采取群众喜闻乐见、最乐于接受的方式与群众零距离沟通,他们根据农村的生活习俗,自带米酒到农户家中与他们交朋友、认亲戚,在喝酒的过程中巧妙地拉近与农民的距离,掏出心来与他们交流。通过与群众心平气和地侃谈,群众的思想开通了,由不支持转为支持,很多党员干部还和群众结成了“亲戚”。

  项目的征地拆迁工作中,广大党员干部不分节假日,不计报酬,分组分户,进村入户,苦口婆心地做群众的思想工作。白天召开户主会,晚上与户主促膝谈心,谈大局、说利益,晓之以情,动之以理, 做到“打不还手,骂不还口”。葵阳镇镇长梁建新与思想不通的黎氏三兄弟认起了亲戚,从来没有干过农活的他操起镰刀到田里帮助黎氏兄弟割起了稻谷。被拆迁户莫某的楼房是被拆迁户中最好的一幢房屋,造价50万元,起初说什么他都不肯拆。县委书记沈强、县长禤甲军亲自上门做他的思想工作,与他交朋友,认亲戚。“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真诚感动了群众,“黎氏三兄弟”签订了拆迁协议,拆除了房屋;莫某不但自已拆房屋,还带动全村群众拆迁。

发扬“草帽”精神,解决群众实际困难

  五、六十年代的干部又回来了。”群众高兴地说。在推进海螺项目建设中,兴业县广大党员干部经常头戴草帽,深入被征地户和被拆迁户家中,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妥善安排好他们的生活,解除他们生活上的后顾之忧。

  农忙时节,被拆迁户邓某家中只有67岁的老妈妈一人在家,获知这一情况后,几位党员干部马上赶往他家帮助他收割稻谷。象这样的事例有30次之多。

  思堤村陂坝年久失修,严重影响该村2000多亩农田灌溉。在深入群众了解这一情况后,该县的广大党员干部千方百计筹措资金10多万元,帮助群众修好了陂坝。

  广大党员干部还成功化解思堤、上庄、下泉三个自然村10多年来都没有解决的山坡地纠纷;想方设法筹集资金3万元支助葵西小学进行危房改造;投资72万元改造下泉村水渠1600米,使1000亩受涝地得到改善,200亩受旱地变良田……

  据不完全统计,在短短的一年多海螺项目建设中,兴业县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共为群众办实事1200多件,解决实际问题900多个。

  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热心为群众办实事好事,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兴业县广大党员干部就是这样架起了党群干群血肉联系的桥梁,赢得了广大群众的理解、信任和拥护,群众积极支持、配合和参与拆迁工作,使海螺工程项目得到顺利推进。

发扬“水壶”精神,艰苦奋斗无私奉献

  海螺项目总投资15亿元,需要地方配套资金1亿元,这对经济相对落后、综合实力较为薄弱的兴业县来说是个难得的机遇,也是个巨大的挑战。不等不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成为该县广大党员领导干部的共识。

  进村入户开展征地和拆迁工作,35度的高温,酷热难耐不说,喝水解渴解暑都成问题。为了减少开支,他们每人自带水壶,自备饮用水,饮完了便饮山泉水。这样艰苦的条件他们没有怨言、没有退缩,斗志高昂地奋战在一线。

  如此庞大的工程项目,他们要跑南宁、赴安徽、上柳州等开展各项前期工作。可是经费缺乏,怎么办?上至县委书记、县长,下至普通的工作人员,他们住的是最便宜的招待所,吃的是几块钱的快餐,然而他们却毫无怨言。由于经费紧缺,县里不能及时拨付业务经费,迄今为止,指挥部的领导干部手中仍有12万多元的发票尚未报销。项目共抽调动员130多名干部参加工作,县里答应每人补贴300元,但至今未能兑现,大家毫无怨言:“谁叫我们兴业穷,再不干就更穷了”。甚至,在工作中还出现了许多党员干部自掏个人腰包垫资为搬迁户群众搭建临时住棚、购买材料、支付搬运费等情况,少则几百元、多则几千元甚至上万元。

  工作中很多党员干部病了还坚持在岗位上,有的家中有事也不回去,有的为了工作一而再再而三地推迟婚期。该县国土资源局副局长黎福祠父亲病重去世,而他却因征地工作分不开身而未能回家见上最后一面。钟春明同志生病在医院输液,听说群众有事要解决,自己拔下针头马上到现场处理好事情。覃海顺同志因投身拆迁工作再三推迟了婚期。

  兴业县一位领导告诉记者:“如果兴业人没有这‘三种精神’,海螺项目建设简直不敢想象。”是的,兴业县广大党员干部依靠这“三种精神”,在艰苦的工作环境中依靠强大的团结协作力,开创了海螺项目建设的新局面。随着海螺项目的点火投产,兴业县也将迎来美好的明天。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