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07月08日 来源:新华广西网 作者: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在崇左市县域经济现场会上的发言

中共广西大新县委书记 邱东 

    大新县地处桂西南边陲,与越南毗邻,边境线长40多公里,全县总面积2755平方公里,辖15个乡(镇),总人口35.79万人。近几年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区党委、区人民政府关于发展县域经济工作的有关精神,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下,紧紧围绕把大新建设成为"以'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强县;以蔗糖生产、锰矿加工为龙头的工业强县;以德天瀑布景区开发为核心的国内优秀旅游名城"的奋斗目标,依托资源,促进转换,形成了富有活力和竞争力的特色县域经济。2004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59648万元,同比增长19.64%,增幅居崇左市第一;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9168万元,比上年增长28.92%,增幅居崇左市第一;规模以上工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11870万元,同比增长267.99%,是大新建县以来增幅增量最大的一年,增幅居崇左市第一位;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9836万元,同比增长15.7%。超额完成市委、市政府下达的"三突破"任务指标。全县县域经济运行呈现出结构明显优化、增速明显加快、质量明显提高的良好发展态势。在今年5月18日于平果市举行的全区县域经济发展经验交流会上,大新县被自治区党委、政府授予"2004年度县域经济发展进步奖"。

    我们在发展县域经济方面取得的成效和特点可以归纳为:"三个转变、两个提高"。

    "三个转变":一是农村经济向生态农业发展模式转变,创建生态农业强县初显成效;二是经济结构向"二一三"型转变。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7.87%,三次产业结构比重由上年的41.24:32.61:26.15转变为37.82:40.35:21.83,工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已呈主导地位,步入初级工业化发展阶段;三是旅游、口岸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旅游名城初显雏形。

    "两个提高":一是财政运行质量明显提高。2002年以来,大新县的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保持两位数增长,而财政收入中非税占比连续3年保持在10%以下,总量快速增长,财源结构趋向合理,财政运行质量不断提高。二是招商引资成效明显提高。2004年,全县新开工和续建重点项目42个,累计完成投资3.06亿元。制糖、锰业、电力企业实现的利税占全县工业利税的3/4,其利税增长的来源和潜力都来自于近年来新上的工业加工项目。县域经济快速发展促进了全县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2004年大新县荣获崇左市三个文明建设目标管理综合二等奖,连续三年荣获"全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范县"和"自治区双拥模范县"等称号。

    一、主要做法和措施

    大新县在发展县域经济过程中,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和泛珠三角经济圈建立的机遇,着力实施以"推进两个重点,发展三种经济,加强两项建设"为内容的"二三二工程",促进资源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

    (一)以推进锰电糖产业结合为重点,打造县域经济工业支柱

    我县锰矿储量达1.38亿吨,居全国首位,有"中国锰都"之称。因此,做强做大锰矿支柱产业,打造中国锰生产基地成为我县强力推进县域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切入点。为此,我县围绕这个特色产业,努力完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累计吸引和投入建设资金10.5亿元,扶持发展了以大新县新振锰品有限公司为代表的一批民营企业,吸引了外来客商投资兴建金格锰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建成了桃城工业小区和下雷工业小区,形成了集采矿、选矿、冶炼、加工、销售等于一体的锰矿加工业体系,目前全县共有锰矿加工民营企业67家,其中年产值超1000万元的15家,超500万元的20家,从业人员1万多人。有7家企业获得企业自营出口权,产品畅销首钢、宝钢等国内著名钢厂、化工、电池行业以及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外市场。2004年,全县实现锰业总产值94650万元,同比增长50.13%;锰业实现税金7712万元,同比增长156.21%,占全年财政收入19168万元的40.23%,锰业已成为我县财税收入增长的主动力。随着锰加工业的快速发展,供用电企业在电源、电量上的矛盾日趋突出,形成了制约产业发展新"瓶颈"。为此,我县加大了对电网、电源的建设力度。一是充分挖掘县域内的水能资源,投资1.67亿元新建、改建了12座水电站;二是积极争取上级电力部门的支持,建设220千伏输送变电站2座(在建一座)、110千伏输送变电站2座(在建1座)。三是根据市场经济运作规律,适度调整电价,促使供电企业与锰加工企业实现双赢。2004年用电量达7.8亿度,锰电产业步入良性结合的发展轨道。

    此外,我县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经过调整与重组,完成了对国有制糖企业的股份制改造,蔗糖业得到了极大的巩固和发展。几年来我县偿还了历欠1亿多元的农民甘蔗"白条",通过抓好企业的技术改造,使两家制糖企业日榨量从2002/2003榨季的7500吨提升到2004/2005榨季的1.4万吨。2004/2005年度榨季进厂原料蔗118万吨,实现产值3.42亿元,创税4300多万元。

    (二)以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为重点,壮大县域经济发展总量

    大新县是全国生态示范试点县,我们以发展沼气池建设为突破口,着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龙眼、苦丁茶等一批特色农产品基地,扩大水产畜牧业在农业发展中的比重,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向"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经营模式转变。目前,全县累计建有沼气池4.38万座,沼气池入户率65.4%。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119元,比上年增收314元,增长17.9%。涌现出如榄圩乡慢陆屯、吉屯和雷平镇霞山屯等一批小康生态文明示范新村。

    (三)大力发展旅游和沿边经济,培植县域经济新增长点

    我县进一步加快旅游资源向产业优势的转换,做活、做旺、做热德天跨国旅游品牌。一是邀请英国阿特金斯顾问公司等国内外知名规划设计单位完成了德天瀑布旅游景区的六个详细规划,奠定了德天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基础;同时,融入"左右江红色旅游精品线路",着力打造以德天瀑布景区为龙头的边关风情旅游品牌和"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二是借助边境建设大会战带来的各项基础设施完善的优势,积极招商引资,实施国债项目,完善景区景点的基础设施,提升旅游服务能力和水平;三是以承办崇左(德天)边关国际旅游节为契机,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向宣传要名气、要市场、要效益。自2000年通过招商引资开发德天瀑布景区以来,全县旅游景区(点)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40万人(次),其中国外游客8.9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8亿元;五年来"五一"和"十一"两个黄金周共接待34.28万人(次),今年"五一"黄金周共接待游客4.62万人(次),车辆3000多台(次),旅游综合收入922.8万元。

    在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同时,我县立足沿边优势,抓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以及硕龙口岸准备恢复通关的契机,加大口岸及其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通过发展口岸和沿边经济,撬动锰加工业、旅游和水果三大产业快速提升,把硕龙口岸打造成为通往东盟陆路大通道的桥头堡。2004年实现进出口贸易额3亿元。

    (四)大力发展壮大民营经济,培养县域经济主力军

    我们确定以希望在民间、活力在民营、发展靠民力的民营经济发展思路,积极拓展融资渠道,鼓励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支持经济能人创办企业,有效地将民间资金转化为投资资本;采取产权出售、股份合作、兼并重组等多种方式,促进国有企业资产置换,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激活企业发展新动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纳县域外民间资金转化为资本,使民营经济成为发展后劲最足、活力最强、潜力最大的经济增长点。到2004年底,全县个体工商户和民营企业达6915户,注册资金1.2亿元,将近2亿元资金转化为经营资本。民营企业完成生产总值10.24亿元,成为我县步入初级工业化发展阶段和发展县域经济的主力军。

    (五)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开辟县域经济增长新途径

    我县致力于实现人力资源向劳务经济转变的两个根本性转化,把劳务输出作为为民办实事的重中之重来抓好,大力发展劳务经济。通过岗前培训、定单劳务专项培训等多种形式对农民进行职业培训,大大提高了农民技能和劳务输出的市场竞争能力,加快了人力资源转化为人本资源的进程。2002年以来,全县组织劳务输出累计16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12.05亿元。

    (六)加强项目建设,深入挖掘县域经济发展动力

    我们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深入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和大开放、大招商战略,把多方筹措建设资金、调整优化投资结构、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更好地结合起来,保持投资对县域经济增长的强劲拉动。认真实施项目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县四家班子成员、乡镇和县直部门主要领导都落实有项目联系和招商引资任务。加大招商引资力度。2004年内全县与投资客商签订合同、协议的招商引资项目37个,协议投资总额达164400万元。?

    (七)加强城镇化建设,夯实县域经济发展基础

    我们以创建旅游名城为动力,把做强做大旅游业与推进城镇化建设步伐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组织实施以改善基础设施建设为核心的民心工程,搭建县域经济发展框架。完成大新县城城区规划修编工作,加大县城的旧城改造和新城区建设力度,做好道路绿化美化亮化力度,成功引进柳州金绿荫房地产开发公司投资3.8亿元开发建设县城城东区,县城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加强。我们以县城为中心、沿旅游线路乡(镇)为重点,突出抓好硕龙、雷平等乡镇集镇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创建小康文明乡(镇)、文明村(屯)为载体,支持开展文明乡(镇)创建活动,进一步对村屯进行科学规划与建设,以"改路、改水、改厕"为重点,改善农民居住环境,提高农村城镇化水平。

    二、存在问题

    近年来,我们在发展县域经济上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全县综合经济实力有所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由于我县是"老、少、边、山、穷"地区,经济发展基础十分薄弱,目前整个经济发展水平与全国、全区有较大的差距,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更大,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还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经济与项目发展后劲不足,全县经济发展的速度与先进县(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县级财力有限;二是农业结构调整力度不够大,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农民增收困难;三是投资软环境亟须改善,机关工作效率还不够高,干部职工服务经济、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意识相对滞后;四是工业生产用电严重不足,口岸建设进展缓慢,边贸业发展滞后;五是公路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等级较低,路网不够发达,等等。

    三、下一步发展县域经济的思路

    展望未来,大新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充分挖掘和经营自身"特色要素",从而扩大优势、培植强势,在竞争中实现跨越式发展。(一)增强发展县域经济的紧迫感。通过认真宣传贯彻自治区发展县域经济的会议、文件精神和政策,使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到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把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统一到自治区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和部署上来,全面贯彻落实自治区、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二)积极推进县域经济民营化。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动力,坚持立足本县资源优势,加快体制和机制创新,优化环境,多元投资,放手发展民营经济,使民营经济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三)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积极发挥龙头企业、行业协会的组织协调作用,走特色农业经济路子,加大水产畜牧业在农业中的比例,加快推进企业加农户、公司加农户等模式的广泛实施,突出发展特色经济,努力发展外向型农业经济。(四)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以创建旅游名城为目标,坚持科学合理、尊重规律、适度超前的原则,高标准,高规格完成县城总体规划,引进市场经营机制,提高城市服务水平,全面提高城镇化水平,以城镇化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六)做大做强旅游业。不断加大投入,不断完善以县城、重点景区为中心的基础设施建设,狠抓景区管理服务,努力创造一个山美、水美、环境美、服务好的形象,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游客到大新旅游观光。(七)全力打造边贸业。利用我县与东盟对接的地理优势,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口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口岸贸易功能,尽快开通硕龙二类口岸,做强做大边贸业。(八)抓好招商引资工作。抓住国家加大西部大开发力度、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和泛珠三角经济圈建立的机遇,历史机遇,继续把招商引资作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充分挖掘潜力,筛选项目,争取引进一批拉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大项目,全面推动县域经济的全面、协调、快速发展。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