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07月06日 来源:新桂网-广西日报 作者:邓振福 刘飞锋 黄源诚 喻湘泉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在“6·21”特大洪灾中,昭平县17个乡镇共有25.3万人受灾,1.6万余人无家可归,直接经济损失达5.4亿余元。7月4日上午8时,记者从县城出发,沿着刚刚恢复通车的乡村公路了解灾后重建情况,一路上看到受灾群众正在搭建临时住所、清理被毁房屋、修复水毁道路,一片繁忙景象。

灾民喜住“新房”

当天上午10时30分,记者首先来到富罗镇三合村程屋寨。公路左边新搭起的一排蓝色帐篷格外引人注目,粗略一数,大概有十七八个,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右边因洪灾倒塌的房屋废墟。村民们正忙着在帐篷边搭建用作杂物房的小棚子,有的则在废墟里刨着被掩埋的家什,贺州市疾控中心的工作人员则忙着消毒,空气里弥漫着漂白精的气味。村民程宗森指着前面一栋孤零零的四层楼房告诉记者,寨里共有23户人家,现在只有这两户人家的房屋幸免于难。

“是党和政府的关怀,让我们这些受灾户很快过上了有家的日子。”程宗森对目前的生活感到满意,言语里抑制不住感激的心情。他告诉记者,洪灾发生后的第五天,政府就给他们送来了帐篷、衣被,让他们有了临时的住所,“比在老乡家借住的日子自在多了”。

一个妇女正在帐篷里给孩子喂草药,她指着两袋大米说,政府已给每个受灾村民发了10多公斤大米,吃饭不成问题,但田地都被洪水冲毁了,很难吃上新鲜的蔬菜。

富罗镇党政办陈主任介绍说,全镇目前已搭起帐篷70个、搭建油毡房170多间,因房屋倒塌无家可归的村民已全部得到妥善安置。

帐篷挂上新门牌

再驱车一个多小时,记者来到了北陀镇立教村。这里也是全县受灾最严重的地方之一,全村105户人家因洪灾造成房屋倒塌的就有93户,但目前他们都已经有了临时住处,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

村里同样搭建着一排排崭新的帐篷,而且在每个帐篷的门口,都挂着一个小牌子。这个小小的细节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刚走进挂着“3号”牌子的帐篷,主人李华初就忙着招呼记者喝茶,看得出,他对每个到来的外人都怀着感激的心情。他说,这是镇干部刚刚挂上去的新门牌号码,让他们重新找回了有家的感觉。旁边的一位镇干部笑着说,这是镇里为了规范管理而想出的新招,有了这个牌子,他们以后发放救灾物资、找村民办事,只要“对号入座”就可以了,非常方便。

“只有当灾民都住进了新房,我们的救灾工作才能说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北陀镇党委书记吴长安说出了灾民安置工作的目标。他说,虽然镇里已搭起了440多处帐篷和油毡房,将4000多无家可归的灾民临时安置好了,但这只是救灾工作的阶段性胜利。目前镇里已规划了10户以上连片建房点16个,争取通过政府支持、社会捐助、农民自筹资金等多种方式,帮助灾民建房,力争在明年元旦前让全镇无房户住进新房。

“零门槛”发送贷款

在立教村,坐在一个简易棚子里的一名年轻男子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只见他端坐在一张办公桌前,桌上挂着一张红纸,上面写着“为灾民重建家园现场办公发放小额贷款”。原来,他叫吴世长,是北陀信用社的主任,看到立教村受灾严重,他给灾民送钱来了。

“我们准备了500多万元的专项资金,上门入户为受灾群众发放小额贷款,村民可根据自身需要贷款5000~10000元。”吴世长说,为支持灾民重建家园,这些贷款不需要任何抵押,可以说是“零门槛”,现场办理,当场拿钱,贷款期限在3年以上,如果家庭经济困难的,贷款期限还可以延长。

中午12时,立教村秧地组村民李庆红仅用几分钟就办好了贷款手续,从吴世长手中拿到了5000元贷款。“现在最紧要的是生产,有了贷款得赶紧买化肥、种子,把秋作物种下去,争取早稻损失晚稻补,再捉几头小猪回来养……”拿着崭新的钞票,李庆红扳着指头给记者说出自己的用钱计划。

乡干部帮灾民搭建新房

在此次洪灾中,作为重灾区的九龙乡,因为部队几次给灾民空投救灾物资而格外引人关注。获得空投救灾物资后,这里的受灾群众现在过得怎么样?下午2时许,记者来到九龙乡。乡党委书记李华森告诉记者,解放军3次空投救灾物资可谓雪中送炭,救了4000多灾民的急。现在,乡里已将25天的口粮发放到重灾村民手中,灾民吃饭没问题了。因为许多村庄未通电,为解决有谷无米村民的吃饭问题,乡里设立了5个碾米点,用柴油机为村民加工大米。乡里还专门抽调12名干部,分成两个组,指导和帮助600多户房屋全倒户搭建油毡房,目前已搭起120多间。

随后,记者来到该乡房屋连片倒塌的观音村,看到10多个人正在为村民吴桥搭建油毡房。李华森指着正在房顶钉木板的几个戴草帽的人说,他们是乡里的干部,已经为灾民当“民工”快一周了。

村民吴桥的房子在洪水中全部倒塌,全家五口人只得借住在一个老乡家里。“总给人家添麻烦怎好意思,怎么也得有个自己的住处。”他高兴地告诉记者,在乡干部和老乡们的帮助下,这个油毡房今天就可以建好了。“明天我们全家就可以搬进新家了。”说罢,吴桥舒心地笑了。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