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07月20日 来源:新桂网-广西日报 作者:罗日杰 盛矩 远宏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对于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来说,这是值得铭记史册的日子。

4月8日,自治区党委书记曹伯纯视察罗城时的第一感觉便是“耳目一新,令人振奋”。接着,他在罗城主持召开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座谈会,就罗城城市建设在短短的一年半时间就发生巨大变化,一连提出了“5个为什么?”耐人寻味,催人奋进。

4月24日,阔别罗城9年的自治区党委副书记李纪恒更是触景生情,盛赞罗城县城“不是县城,像个城市。”他说:“我一进入罗城就眼睛一亮,罗城县城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罗城人干得好!”

这期间,还有自治区党委、政府的9位领导同志先后到罗城视察、指导和40多批区内外的县市代表前来参观、学习。

领导的赞扬和外县客人的评价,并非故作惊人之语。凡是在去年以来到过罗城的人,不管是外地人,还是在外工作的罗城人,对罗城城市建设和经济建设的突飞猛进,无不感受到这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大有后来居上的气势。可是,经受过改革开放、转变观念大潮洗礼的罗城人,并没有陶醉于来自各方的赞誉,而是冷静地思考和品味这一来之不易的成果。

一个反差强烈的现状

罗城,全国惟一的仫佬族自治县,90%的仫佬族人口聚居于此,素有“仫佬山乡”之称。“一代廉吏”于成龙曾在清初顺治年间任过罗城知县。钟灵毓秀的一方水土,养育了辛亥革命时期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民主斗士李德山。

1930年11月,邓小平同志率领红七军北上江西中央苏区时路过罗城,与国民党反动派展开了激烈的“四把之战”,在这里留下革命的足迹。更令人称道的是,这里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孕育“左联”著名文艺评论家、作家、学者周钢鸣,原香港《文汇报》总编辑、香港作家联合会会长曾敏之,仫佬族文艺编辑家、剧评家刘名涛,仫佬族著名诗人包玉堂,原自治区党委副书记、现任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仫佬族著名作家潘琦,荣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的著名作家鬼子(廖润柏)等一代又一代文人骚客……

在广西的版图上,罗城位于九万大山南麓,蕴藏着铅、锌、锑、锡、铜、镍、铁矿等30多种矿产资源;境内水电资源丰富,蕴藏量为12.32万千瓦;焦柳、岔罗铁路和20251省道公路穿境而过。与时下“三沿”(沿海、沿江、沿边)县市相比,虽无此“天时地利”,但还算四通八达。

然而,当罗城人拿起理性的放大镜,回顾他们所走过的每一个履痕时,便会在那光环中看到不足、看到令人震惊之处:古往今来,每个县的县城都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上世纪90年代以来,尤其是90年代末和21世纪初,各地掀起工业化带动城镇化高潮,城市和县城面貌焕然一新,而罗城却“面貌依旧”,城市建设几乎没有新动作。至2002年,罗城已成为河池11县(市、区)乃至全区的城市建设倒数的脏、乱、差的典型。

“昔日的罗城汽车站就是县城面貌的一个缩影。”一位经常来往于罗城、宜州的商贩如是说,两年以前,罗城车站门前各种车辆乱停乱放,杂乱无章,拥挤不堪,可谓“横行霸道”;车站内,拉客的三马车横冲直撞,烦人的噪音此起彼伏,昼夜不停;不足100米进出口道路,坑坑洼洼,来往客车颠簸得乘客东摇西摆,跳个不停;晴天尘土飞扬,车还未出站,就让乘客灰尘蒙头盖脸受个够;雨天,污水横流,找个立足之地都难……

县里的一位老同志给记者讲了两件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一件是许多到罗城办事的客人和商人,看到这里不仅街道凹凸不平,而且两旁的建筑物灰头垢面,仅有的几家旅店简陋破旧,尽管时近黄昏,也找种种借口离开罗城,舍近求远到邻县投宿;另一件是在自治区机关工作的罗城籍两位领导同志,原计划在罗城召开两个行业专题会议,只因罗城县城面貌太落后而另择别地举行。

面对如此难堪的县城,罗城人不管走到哪里都感到没脸见人,感到讲话没底气,感到比人家矮了半截似的……

先后任过罗城的副县长、副书记、人大主任的“三朝元老”罗日昌,则从深层次去看待罗城城建滞后带来的诸多不良影响。他说:“罗城的脏、乱、差,影响了对外开放,影响了招商引资,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发展。无情的数字告诉我们一个难以置信、却又不得不接受的事实:1992年至2002年的10年间,罗城招商引资微乎其微,落户罗城百万元以上的外商项目凤毛麟角;GDP增长率由1996的9.6%逐年直线下滑,并在低谷徘徊,到2002年竟跌至0.8%;全县每年财政收入充其量也不过五六千万元。周边的邻县(市、自治县)宜州、环江、融水、柳城等,却‘同处一江景不同’。

人家软硬环境吸引客商,尤其是县城面貌日新月异,像‘姑娘十八变’一样,靓丽的脸蛋使‘求婚者’络绎不绝,踏破门槛。外商落户在这几个县(市、自治县)办工业、办农业的项目一个接一个,不管是GDP还是财政收入,一年一个新台阶。70年代罗城真风光,各项经济指标的排名均在环江、融水等县(自治县)的前面,可近十几二十年,罗城就远远落在人家后面了。”虽已事过境迁,但这位“元老”的脸上仍感伤不已。对此,当时县里的一些有识之士心中充满了困惑与焦虑:罗城为什么不能奋起直追、迎头赶上,发展得更快一些?为什么不能解决别人已经解决、或正在解决的后进问题?

罗城各族人民盼望着这一天的到来……

一种开拓创新的精神

2002年9月26日。覃福珠从都安瑶族自治县的县长岗位上,调到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任县委书记。执政多年的覃福珠认为,不管做什么官,不管在哪里做官,人民的利益、愿望和要求,始终是为官者执政施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基于此,他上任后走的第一步棋,就是深入群众,体察民情,倾听民声。覃福珠了解到,群众意见最大、最不满意的是县城面貌太落后,呼声最高、要求最强烈的是加快城市建设,促进经济发展,塑造罗城新形象。同县长徐钦恒商量后,覃福珠主持召开县四家班子领导会议。会上,他根据群众的意见和要求,从执政为民的高度,阐明搞好城市建设造福于人民的重要性,形成大家的共识。

接着,在2003年3月29日的县党委六届二次全委(扩大)会议上,覃福珠代表县委将经过广泛征求意见,集思广益形成的“11237”发展新思路正式提出。其中“城建荣县”、“项目建县”、“开放活县”和“商旅旺县”等字眼,最具新意,尤为引人注目。

“为何提出‘城建荣县’?”覃福珠的解释别有见地:“‘荣’字含义有二,其一是指经济繁荣昌盛;其二是指政治方面的,罗城是全国惟一的仫佬族自治县,城市建设搞好了,少数民族群众生活品位提高了,民族的光荣感、自豪感就树起来了。”

思路并不等于现实。罗城城市建设如何定位?是“小打小闹”“修修补补”,三五年又翻工重来?还是从长计议,一步到位,避免重复建设和劳民伤财?但有一条,不管是“小打小闹”还是“一步到位”,所有城建项目都要在2004年11月23日自治县县庆20周年暨河池市第六届铜鼓山歌艺术节在罗城举行之前完工,时间仅仅一年半!覃福珠和徐钦恒等四家班子领导成员,经过反复论证后决定采取城建“一步到位”的方案。

毫无疑问,城建“小打小闹”、“修修补补”,甚至搞些“马屎外面光”的工程,当然可以省钱省力省时间,应付一下县庆和艺术节是不成问题的;“一步到位”就意味着要在一年半的时间内完成数倍于“小打小闹”的工程量,光投资最少也要3亿元。

消息传出,议论纷纷,什么话都有:“3亿元?开国际玩笑。全县干部职工5年不吃不喝,也拿不出这么多钱!”“新官上任,头脑发热,好大喜功。”“以前柏油路都搞不成,现在听说要铺水泥路、石板路,‘吹牛’不用本(钱)”。还有的人担心扣工资、搞摊派……

其实,覃福珠和徐钦恒心里十分清楚,群众的各种议论,归根到底是希望县委、县政府把为民的实事办好,好事办成。作为执政施政的县委、县政府,不能光讲不做,而要讲到做到,取信于民。

罗城的财政连吃饭都困难,如果用传统的观念靠财政拨钱搞城建,无异于“纸上谈兵”。那么,“钱从哪里来?”覃福珠每当遇到有人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都不厌其烦地举起右手食指,指着自己的脑袋:“钱在这里面。”不言而喻,他告诉大家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运用搞市场经济的办法和手段来搞城市建设。

他们采取盘活土地资产、招商引资和激活民间资本等融资、筹资的办法,先后筹集资金3.39亿元,实施29个重大城建项目,实现城区新建和改造的13条总长11.38公里的道路水泥硬化;主要街道的行人道和15.6万平方米的民族文化广场地面石板化;主要街道两旁的光缆、电缆下地化;主要街道、民族文化广场、休闲广场和民族商业步行街亮化;主要街道两旁的建筑物立面全部以涂料进行美化;单位、街道、庭院、广场和城区全部绿化等“六化”目标。难怪有人这样说,现在走在罗城的街道上,头上没有“蜘蛛网”(电线),路上不见污水坑,街道两旁绿树成荫,晚上灯光像白天。

应该说,罗城历届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对城建也付出了心血和汗水,但由于“只求过得去,不求做得好”的旧观念作祟,结果是“修了建、建了拆”,反复重来,劳民伤财。新的一届县委、县政府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顺乎民意,与时俱进。他们一开始就着眼于“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高强度投入、高水平经营”,把罗城县城建设成为既有民族特色,又有现代化气息和生态园林的美丽城市。

“在规划设计方面,我们首先改变过去那种‘塘水煮塘鱼’(本地人设计、本地人施工)的做法,先后邀请北京、上海、重庆、广州、南宁等区内外具有高资质、高水平的设计及施工单位,参与罗城城建项目的设计和施工,力求上品位、上档次。”

陪同记者采访的县委宣传部负责人边走边介绍,记者则边走边看边听,眼前那些配套完善的城区交通、商贸、文化、娱乐、环卫等公共设施,笔直宽敞的街道马路,构成了一幅整体完美、布局合理的城市景观;民族博物馆、民族剧院、青少年活动中心与民族文化广场群雕“四位一体”的综合建筑群,熠熠生辉,光彩夺目;富有民族特色的沿街立体装饰和凸显“中国野生毛葡萄之乡”的葡萄灯,新颖别致,赏心悦目;装修华丽的民族商业街,人头攒动,熙熙攘攘,让前来参观、购物的人留连忘返。

覃福珠用五个手指来打比方,对建设高品位城市说得更为精彩动人:“罗城县城原来处于‘小手指’状态,如果只为应付20周年县庆和艺术节的举办,我们这届县委、政府,把城建搞到‘无名指’或‘中指’的水平,谁也不会挑剔。可现在我们的城建一步跨到‘大拇指’的档次,为什么?为的是留给罗城各族人民一座经久不衰的城市。”

采访中,记者深切地感到,“执政为民”并非罗城领导者写在纸上、讲在嘴上的一句口号,而是真正体现在“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实践中。一大批为改变罗城的后进面貌而默默奉献的各级干部,把坚实的足迹印在仫佬山乡的土地上,留下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县委书记覃福珠的妻子身患癌症住院治疗期间,正是罗城城建如火如荼之时。覃福珠并没有陪在妻子身边,而是请人帮助照顾,自己却忍住千般痛苦,坚持战斗在城建第一线。光缆、电缆下地的收尾工程,必须在3天内完成。县长徐钦恒“披挂上阵”,亲临攻坚现场,进行零距离指挥,连续3天3夜与施工人员攻克难关。“3天3夜全身心投入,一点没有累的感觉。完工了,才感到好累好累啊!”徐钦恒事后这样说。

有一位退休老干部对城建需要拆迁他的房子想不通,县人大常委会主任罗日昌利用中秋节日,带着礼品亲自上门慰问,尔后又“三顾茅庐”做思想动员。结果一通百通,所有拆迁难题,全都迎刃而解。谢土鸾是县政协主席,又是个女同志。在罗城,她没有当“看戏”的角色,也没有“女士优先”的待遇。有一次,她外出开会,一位同行听说她在罗城城建中承担两条街道改造任务,便问:“你那里政协也干这事?”答曰:“我们罗城四家班子领导在工作上不分彼此,同为执政者,理当为民尽职尽责。”

在罗城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工作只看效果,不讲困难和过程。从县委书记、县长,到各部门的负责人、办事员,不管是城市建设还是经济建设,人人有任务,个个有项目,最后以效果论英雄。至于实施过程遇到的困难,自己想办法解决。所以,这里的干部几乎都在吃苦受累,都在奋力拼搏,却又无怨无悔。

一条奔向小康的坦途

也许当初有人对罗城执政者作出“城建荣县”的决策时,还没有回过神来,或持怀疑的态度。如今,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应该清楚地看到,焕然一新的罗城县城,正在显示出日益强大的生机与活力。正如潘琦回到家乡时有感而发一样:“罗城现在很雄头,到处都在起高楼;那天我从东门(罗城县城所在地)过,以为已经到柳州”。

柳州是广西经济发展的“龙头老大”,用罗城比柳州,这就耐人寻味了。时任柳州市市长、现任自治区建设厅厅长宋继东,从天峨县回到金城江,河池市一位副市长拉他到罗城看了这里的城市建设后,不胜感慨:“我终于找到了兴奋点。 ”当场拍板,全区城镇建设现场会定在罗城召开。

徐钦恒告诉记者:“罗城仅一年半时间投入城市建设的资金,就相当于20年城建投资的总和;城市化水平由25%提升到30%,1995年至2003年,用了8年才使城市化水平提升5个百分点,而2003年至2004年下半年,只用一年半时间,就使城市化水平同样提升了5个百分点。城镇面积也由原来的9平方公里扩大到现在的11平方公里,人口由9万增到10.8万。”说到这,他话锋一转:“搞好城市建设仅仅是一种手段,像修路架桥一样,通过搞好城市建设,来拉动经济快速发展,让群众致富奔小康。这才是我们要达到的真正目的。”罗城领导者“利为民所谋”的良苦用心,正成为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事实。 

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仫佬山城处处火树银花、流光溢彩。皓月当空,成千上万的居民汇集到堪称罗城一大“杰作”的民族文化广场,或散步,或练太极拳,或跳舞健身,或观看形态各异的音乐喷泉……这里与大都市的夜生活几乎没有什么两样。一位见证罗城变迁的仫佬族老人,用颤抖的双手,抚摸广场上一座栩栩如生的“仫佬族依饭节群雕”,乐得合不拢嘴:“罗城现在比以前强多了。全靠党和政府,我们这些上了年纪的老人,才能看到这么好的县城。”

罗城现在不仅是居民的乐园,更是发展经济的一方热土。有关部门给记者提供了这样一组数据,可以看出罗城城建前与城建后的明显差别:2004年城建后,全县实现生产总值、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同比分别增长12.8%、58.8%、9.15%、19.7%和8.5%;开工的重点项目和较大项目225个,项目概算总投资13.31亿元,实际到位资金5.8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7倍、29%和1.03倍;招商引资项目157个,项目总投资8.79亿元,实际到位资金4.2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96倍、37%和1.67倍;今年仅上半年招商引资项目个数、项目总投资和到位资金,不仅分别比2004年同期大幅增长,而且分别超过了2003年全年总和;2004年以来,到罗城观光、旅游的区内外游客近10万人,实现了旅游业零的突破。

重庆有个姓黄的老板,2003年到罗城寻找商机,想投资经营出租车客运生意。但看见这里街道破烂不堪,人流稀少,死气沉沉的,他扭头就走。2004年3月,他听说罗城进行城市建设以后,路变宽了,人气旺了,又来到仫佬山乡。这次他不但不走,还投资240万元,开办罗城有史以来第一家出租车公司。“这同农村年轻人谈婚论嫁一样道理,男的先把房子盖好,才有靓妹来相亲。”县委宣传部司机吴金才说:“过去在罗城街上很少看到外地车辆。现在不同了,白天挂外地车牌的各种大小车辆在大街上来回穿梭,晚上摆满了全城的停车场。”相信他的话是真的。

“城建拉动各业发展的还不止这些”。分管经贸的一位县领导如数家珍:“城区新建的建材、农贸、牛马、煤炭等专业交易市场应运而生,仅外商投资兴建的超市就有12家,结束了罗城没有超市的历史。同时,新增商铺1500多间,各式各样的专卖店遍布城区,形成了新兴的商贸群。这不仅为下岗职工、城镇居民和进城务工农民,提供了近万个就业岗位,而且还吸引浙江、湖南、福建、江西、重庆和南宁、柳州、桂林等区内外客商蜂拥而来。他们在这里从事房地产开发、经商办企业等。全县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因此迅速发展到9624户,比2003年增加了1395户。去年个体私营企业缴纳的税金就占全县财政收入的三成多。”

县城西面靠近火车站原来有一个面积为400多平方米的仓库,由于地处偏僻,废弃多年。在城建规划时,有关部门经过论证后,将此地辟为建材市场,“死角地”立即“活”了起来。现已有60多家经营钢材、水泥等建筑材料的个体商户,在这里挂牌营业,生意火爆。被誉为罗城“南京路”的民族商业街,两年前还是狭窄的道路两旁,几间平房商铺低矮、阴暗;每到晚上,这里更是漆黑一片,路上行人稀少,生意惨淡。如今,这里富有民族特色与现代时尚相映成趣的楼宇林立、亮丽繁华,已成为居民和外来游客休闲、购物、观光的胜地。“整条民族商业街的门面、摊位,每天少说也有二三十万元进账。”一位业内人士说这还是保守数字。

有人说,领导者只要为民着想、想为民办事,总有办法为民排忧解难。罗城县城过去有一条位于农贸市场旁边、没有冠以名称的道路,两旁是风光不再的罗城国有食品公司、罗城国有饮食服务公司、东门供销社和东门土产公司等十几个单位,200多名职工皆因单位倒闭而陷入困境。县委、县政府把解决职工困难列为城建的重点工程之一,出台一个两全其美的措施:“政府找钱修路,沿街单位找钱建房”。

很快,这里的路修好了,各种造型的商住楼盖成了,原来“鬼都不愿去”的那些地方,全都变成了人们争相竞租的“黄金宝地”,高达5000元/平方米的年租金,不是“捷足先登”还拿不到哩。不久前,记者漫步在这条命名为“天宝路”的大道上,两旁高高挂起的“金皇朝家具城”、“路路发皮鞋店”、“利群百货经营部”、“万客隆服装商场”、“家家福超市”等灯箱牌子,一个接一个,令人目不睱接。据说,那些下岗的职工,或自己租赁门面经商做生意,或被聘用到商场上班挣钱。

地还是那块地,人还是那些人。所不同的是,如今的那块地上却流金淌银,财源滚滚;如今的那些人,已个个腰包鼓胀,笑逐颜开。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