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07月21日 来源:左江日报 作者:韦金红 赵勇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大新县2004年提前超额完成崇左市下达的“三突破”任务指标,荣获全区“2004年度县域经济发展进步奖”。同时,该县连续三年获得全市和全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县”和两届“自治区双拥模范县”荣誉称号,在构建“和谐大新”中奏响了最强音。 

    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自治区党委、政府发展县域经济的重大决策,得益于边境建设大会战基础设施的改善,得益于区、市发展县域经济有关单位的倾力帮助。 

    舞好“锰”龙头 促进县域经济猛发展 

    大新县境内有丰富的矿产、水电、旅游资源,其中锰矿最为丰富,素有“锰都”之称,储量达1.38亿吨。2002年,该县县委、县政府根据实际,提出了以锰矿加工为龙头的工业强县、以“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强县、以德天瀑布景区开发为核心的“国内优秀旅游名城”的“两强县一名城”奋斗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该县实施了工业强县战略,牢固树立把工业经济作为县域经济主体的观念,紧紧依托锰矿资源优势,围绕“锰”字作大文章,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该县通过对全县工业布局进行了精心规划,按照 “抓重点、创特色、立支柱、兴产业”的思路,重点抓好下雷锰谷工业集中区、桃城乡镇企业工业集中区的建设。目前,两个工业集中区的各类经济成分企业发展迅速。其中,年产值超5亿元的有2家,超2亿元的有2家,超1000万元的有15家,超500万元的有20家,有7家民营企业获得自营出口权,产品畅销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外市场。 

    同时,该县通过狠抓龙头企业带动,努力培植中等规模企业群体,进一步加快全县工业经济发展的步伐。去年以来,该县重点培植了新振锰品有限责任公司、广西三锰龙矿业有限公司、广西新丰新电解化工有限公司等一批对全县工业经济具有强大辐射带动力的锰业群体。目前,该县正全力以赴抓好新振锰品公司年产6万吨电解金属锰、大新锰矿年产30万吨硫酸锰和年产3万吨金属锰、广西中物矿业公司年产3万吨金属锰等重大项目的开工筹备工作,以掀起新一轮的工业项目建设热潮。 

    此外,该县还注重引导企业开发新产品,不断提高锰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目前该县的锰产品加工已实现第二次飞跃,从加工锰粉出售到冶炼铁合金,又从铁合金发展到金属锰,大大提高了锰产品的附加值,提高了企业的效益。2004年,该县锰业总产值达83870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54.74%。今年1至6月,该县规模以上锰工业总产值达41663万元,同比增长43.16%。锰业成为了该县县域经济发展壮大的最强劲推动力。 

    锰业的迅猛发展拉动了电力的同步发展,为了满足锰业用电的需求,该县不断加大电源电网建设和改造力度,强化对工业生产的电力调度和协调服务。近几年来,产业发展迅速,电力不足成了大新发展锰工业的“瓶颈”。自2002年起,大新县委、县政府就采取有力措施,解决这一“瓶颈”问题。首先,投资1.8亿元,在下雷和桃城各建一座220千伏输送变电站,下雷变电站于去年8月投入使用,桃城变电站于今年6月竣工投入运行。同时,还在境内新建小水电站6座,再加上原有小水电站5座,小水电站总装机容量已达4.9万千瓦,每年可提供电量2亿多千瓦时。目前该县的锰电结合进入了良性发展轨道,锰电业达到了双赢。 

    该县在调优种植结构,大力发展优质水稻栽培、优质玉米种植等高效农业的同时,还竭力做好沼气池文章,走“生态型”农业道路,带动了养殖业的发展。2004年该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119元,比上年增收320元,增长17.9%。 

    该县通过招商引资开发德天瀑布景区,连续两年成功举办国际边关旅游节,德天瀑布已成为继桂林山水之后的广西第二张旅游名片,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为了改善服务设施,提升接待能力和服务质量,该县加大了对县城的旧城改造和新城区建设力度,实现城镇建设与旅游的良性互动,努力创建旅游名城。几年来,该县通过招商多渠道筹措资金,先后开发了朝阳小区、桃源小区、新北小区,新建菜园路、新城路、文明路、桃源路、德天大道等街道。2004年,该县成功引进房地产开发公司投资3.8亿元,开发建设县城城东区。目前,全县每天可接待旅客6000多人。2000年以来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4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8亿元。  旅游业已逐渐发展成为壮大该县县域经济的又一支柱产业。

    经过多年的努力,大新县域经济得到迅猛发展,初步实现了工业强县的战略目标,一、二、三产业之间的比例出现可喜的变化。2004年,该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59648万元,同比增长19.64%;财政收入完成19168万元,比上年增长28.92%;规模以上工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11870万元,同比增长267.99%?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7.87%,三次产业结构比重由上年的41.24∶32.61∶26.15转变为37.82∶40.35∶21.83,经济结构由“一二三”型向“二一三”型转变,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

    今年1至6月,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3579万元,同比增长19.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3325万元,同比增长25.50%,财政收入完成10180万元,同比增长40%。

  依托经济基础 奏响和谐社会强音

    该县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构建“和谐大新”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从依法行政、解决群众关注的问题、维护社会稳定、提供就业机会、保护环境等方面都呈现出和谐的旋律。
去年以来,该县强化机关作风转变、提高政府依法行政和服务的意识。今年投入了45万元,加强县机关效能办的建设,建立了行政服务大厅,规范了各项制度,提高了机关办事效率,增强了机关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和依法行政意识,拉近了政府和群众的距离。

    县域经济的发展,更是惠及了全县各族人民的利益。去年,该县投资了2亿多元,实施了“十大民心工程”,工程涉及乡镇五项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住房建设、沼气池建设、社会保障、就业和再就业、劳务输出等方面。2005年预计将投资5亿多元,实施“十大民心工程”,项目涉及平安大新、教育“两基”、县城基础、乡镇基础、农村基础、“村村通”、就业和再就业等工程。其中县城城东区的开发建设将投资3.8亿元。这些项目工程的实施建设,将使全县群众享受到县域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

    大新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更是“和谐大新”中的强音。2002年以来,该县社会治安实现了“四无”、“两降”、“一增”,即无罢市罢工罢课、无群体性械斗、无“民转刑”案件、学校学生无赌博无吸毒、刑事案件持续下降和治安案件大幅度下降,社会治安形势良好。连续三年获得崇左市和自治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县”和“自治区双拥模范县”。

    近年来,大新县每年从县财政划拨10万元作为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经费,2004年增加到30万元,并在广东湛江市设立劳务工作联络点,负责该县外出务工人员的联络和服务工作。通过“阳光工程”的资金补助,2004、2005年培训了36000名农村劳动力,使他们增强了就业的能力。仅湛江港务集团公司就招聘了该县852名农村劳动力。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众多的就业岗位。2004年,全县净增城镇就业岗位705个,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就业200人。
  同时,该县狠抓“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和“清查放射源,让百姓放心”的专项环保整治活动,强化了环保执法力度和环境管理,使各项环境监测数据达到环保标准。在农村狠抓沼气池建设,走“生态型”农业道路。目前该县建有沼气池4.38万座,入户率67%。以沼气池为中心,推广“猪—沼—稻—灯—鱼(鸭)”、“猪—沼—果(菜)—灯—鱼”等生态种养模式。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