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08月02日 来源:钦州日报 作者:黄福兴 林泉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钦南区把“三农”工作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有机结合,积极落实各项支农政策,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工作走出了一片新天地。今年上半年,全区农业总产值10.9亿元,同比增长9.85%;农民人均纯收入1731元,同比增长9.12%。

    村村减负 户户受益

    去年以来,钦南区利用“转变作风、关爱基层、服务群众”的主题实践活动为契机,以“村村减负,户户受益”为工作目标,逐步取消了农业特产税。减负后,2004年全区人均负担农业税为19.6元,农民少缴特产税3000万元。在学生“两免一补”方面,2004年秋共有9531人获免费教科书,其中小学6704人、中学2710人、特殊教育118人,占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比例的13.3%,达到了国家规定的要求。

    在今年早造生产中,该区积极筹集2000多万元,购买粮食种子、薄膜、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以低于市场的价格供应给农民。还积极投入资金230万元用于抗旱工作。

    在该区实施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中,开工项目180个。目前已经完成尖山围标准海堤建设一期工程3.1公里、投资3100万元;清淤渠道550公里,修复水毁工程100处,维修涵闸20座,维修加固海河堤3公里,安排农业综合开发资金394万元,解决533公顷农田的灌排水渠道硬化建设及机耕道的标准化建设。

    提高土地利用率 多渠道助农增收

    为了实现土地的最大产出值,增加农民收入,钦南区在全区4.41多万公顷的耕地中,调整划定了3.63多万公顷的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建立了11个基本农田保护区。积极引导农民依法流转土地,对产量低的咸酸田或因劳力不足而无法耕作的田地进行合理流转,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带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为抓好农产品流通服务工作,钦南区通过以工促农形式,大力引进和培育农业龙头企业的同时,利用各级各类学校为阵地,做好农民技术培训工作。并采取民办、官办、民办官助、官办民营等多种形式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目前,该区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47个,上半年共办理农产品绿色通行证1.3万张,收集农业信息4000多条,在网上发布3000多条,举办各种技术培训班60期,有效促进了农产品流通。

    目前,钦南区因地制宜已经形成了速生桉、百香果、火龙果、甘蔗、辣椒、黄瓜、对虾、大蚝、海蛋鸭、龟鳖十大生产基地,建成并投入使用基层劳动保障事务所16个。今年以来,该区实现新增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3126人。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