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08月01日 来源:新桂网-广西日报 作者:谌贻照 罗杨礼 王艳萍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7月26日,柳城县六塘镇中团村村民兰裕军怀揣着刚刚从县劳动技能培训班获得的焊工证,兴高采烈地赶往柳州市一家工厂上班。柳城县切实抓好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许多像兰裕军这样的农民走出家门闯天下、回乡创业拓富路。劳务输出正成为柳城农民增收致富的一条好路子。

“大餐”进村:农家小院里开起家政培训班

现在,在柳城县的乡村里,经常有免费的劳动技能培训“大餐”送到家里。龙头镇田厂村西村屯的培训班就在村民刘壬德的家中举办,培训的内容有家庭保洁、家庭烹饪等等。听说不用花钱就能学到技术,村里的妇女们争相报名参加。有25人还考取了家政专业的技能合格证,出去打工也有了“资本”。

以往的劳动技能培训班都是在城里开办,农民参加学习,不仅要自己解决食宿,加重经济负担,而且还耽误家里的农活。今年来,柳城县坚持面向农村,服务农民,切实转变培训方式,做到服务上门、培训到家,把外出务工急需的实用技术送到农民家中。

根据劳动市场用人需求,该县制订详细的农民工转岗培训计划,深入各乡镇、村屯开办培训班,专门邀请市级专家到农民工家里上劳动技能培训课。家政、美容、电脑、摩修等培训课程多达13项,农民工可以依据培训“菜单”,进行“点菜”式学习,还可以享受到“三免费”政策:即免费培训、免费办理技能合格证、免费联系劳务输出。目前,农民工免费劳动技能培训进村入户活动已经在全县广泛铺开。今年该县要开班50期,让2200名农民享受到这一项贴心服务。

“导游”引路:2.6万名富余劳力出门闯天下

6月22日,经过县劳动就业管理所招工,沙埔镇大安村汶井屯杨彩莲等12人来到广东英德市澳铃达电子厂务工。不到一个月,他们就带动200多名老乡到该厂打工,成为名副其实的外出务工“领头雁”。冲脉镇大要村梁燕华,去年由县里组织到福建省富贵鸟集团务工。由于吃苦耐劳,加上头脑灵活,不久她就被升为企业的管理人员。在她的牵线搭桥下,有18名亲朋好友也来到该公司“淘金”。

以点带面,化整为零,充分发挥务工人员“领头雁”的“导游”作用,通过亲带亲、友帮友、邻助邻方式,做到招工一个,带动一批,富裕一方,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逐步转移,这是柳城县劳务输出的又一创新举措。

过去,每次外出务工大多由劳务输出部门组织,多则上百人、少则几十人的务工“军团”,由厂方派车统一接送,既麻烦又费事。一些务工人员因为各种原因“跳槽”,给用工单位带来损失。如今,这种劳务输出“保姆”式服务转变成“导游”式服务。经过对厂家用工条件、工资福利等情况的认真调查,劳务输出部门先组织十几个人外出,他们对用工环境满意了,再把亲友带过去务工。这样,保证外出务工人员有较大选择余地和空间,工作起来自己安心,家人也放心。由于采取“导游”式服务,目前该县已经有2.6万多名农村富余劳动力走出家门闯天下。

“金凤”还巢:务工能人返乡圆“富梦”

外出务工人员靠着自己的勤劳和智慧积累资金,学到技术,开阔眼界,积累经验。然后一只只“金凤凰”飞回来了,开创了回乡创业、增收致富的新天地。

在洛崖乡吉兆村里,有一片水库,8000多羽鸭子在水里尽情嬉戏。鸭场老板韦美清早年曾在柳州的养鸭场打工。细心的她很快就学到养鸭技术,还积累了一定资金。于是,她把家乡的吉兆水库整片承包下来,养起北京樱桃鸭,成了远近闻名的“鸭大王”,圆了自己的“致富梦”。

西安乡凉亭村的李成华、黎勤钟等人,利用外出打工时学到的管理经验,回到柳州开了一家商品批发部,打工挣的钱就成了第一笔启动资金。几年后,生意就像雪球似的越滚越大。如今,他们开办的超市连锁店已达17家,投入资金达600多万元,为社会提供将近600个就业岗位。

两年来,柳城县返乡创业的务工能人已逾千人。他们有的投资办工厂、有的经营商贸生意、有的发展生态养殖业,成为当地带头致富奔小康的“金凤凰”。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