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08月04日 来源:新桂网-广西日报 作者:吴梅 张学清 方强泉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过去,天等等天,靠天,没得天;而今,天等,不等天,不靠天,靠自己寻出路,创出了一片天。

    今年5月19日,在自治区县域经济发展经验交流会议上,天等县被授予“2004年度县域经济发展进步奖”荣誉称号。

    天等,壮语“石头矗立”之意,大石山区,山地面积占85.5%,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00年全县财政实现5000万元,经历了50年。天等再也不能坐等下去了。天等县依托资源优势,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特色经济,推动了全县经济快速发展。去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11.84亿元,同比增长14.7%,财政收入完成1.0173亿元,增长21.14%,4年间走完前50年的财政增收历程。全县工业总产值完成5.59亿元,同比增长74.45%。今年,各项经济指标又有长足发展。

    治穷根 锰矿引向深加工

    在记者的印象中,天等是一个经济不发达的贫困县。6月8日,当记者来到天等后发现,天等正在加快经济建设步伐,赶超先进。

    县委书记雷海良、县长韦昌鸿告诉我们,天等从去年起,经济发展增幅很快,一年里增幅排位就上升了24位,这是天等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这主要靠的是锰矿业的发展。

    天等县处于广西锰三角地带,锰矿资源储量丰富,其中已探明锰矿储量仅东平乡就达1600多万吨,而且锰矿低磷、低铁,品位适中,是全国冶金用锰的重要基地。然而,多年来,年产40多万吨锰矿石多以原矿销售,附加值低,虽然有资源,但却守着“黑金”过着穷日子。

    去年以来,该县对发展锰业的思路由采矿卖矿转到提高附加值的冶炼深加工上来,将更多的锰业利润留在当地。通过招商引资,先后从江苏、上海、湖南、福建、山东和桂林等地引进25家企业、资金2.9亿元,新办了13家硅锰合金、中碳锰合金、电解金属锰、铝硅锰、硫酸锰深加工企业,目前已部分投产。锰矿深加工开始成为天等工业新亮点,产品源源不断销往上海宝钢、无锡沙钢等全国大中型冶金企业。到去年底,已有8家企业建成投产,年创税3957.32万元。锰成为了全县重要的支柱产业,去年为财政提供的税费占财政收入的37.2%。

    两位县领导欣喜地告诉我们,今年又引进资金3.1亿元,4个较大的项目落户天等,其中6月8日,三山锰业有限公司电解金属锰项目和凯丰锰业有限公司二期工程同时开工,两个项目建成后,年产电解金属锰将达到5.4万吨,每年可为天等县带来4000万元的税收,天等县的锰矿深加工将上一个新的台阶。

    走富路 “酸甜苦辣香”俱全

    天等县的农业资源的确有特色,“酸甜苦辣香”五味俱全。拥有酸(生姜)甜(甘蔗)苦(苦丁茶)辣(辣椒)香(八角)特色农产品。然而,发挥其特色优势,才能走出贫困,走上致富之路。

    天等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着力引进农副产品加工项目。重点利用好“中国指天椒之乡”品牌,大力引进加工企业,做大指天椒产业。去年共引进4家较大的辣椒加工企业,年加工辣椒127万公斤。重点扶持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加强“五味”特色农业产品基地建设,带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产业化。

    目前,该县农产品加工已成为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财税快速增长的主力军。

    奔“钱”程 输出劳务助家园

    天等县充分依托劳动力资源特色,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并将劳务输出作为经济产业进行培育和发展。

    去年以来,该县加强了政府服务,发挥县职业技术学校的作用,有针对性地开展劳务输出岗前培训。完善劳务信息网络建设,加强同用工企业的联系,举办“劳务输出月”活动。去年4月,该县在县城召开了劳务输出现场招聘会,邀请了广东省45家用人企业到现场招聘工人,共提供1.2万个就业岗位,现场聘用了4721人。

  同时,在广东东莞市设立了劳务输出工作站,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服务。加强与厂家的联系和沟通,积极拓展劳务输出空间,现已与37家信誉高、效益比较好的工厂建立了良好的劳务工供求关系。目前,全县40万人口,常年在外务工的就达8.2万人,去年劳务输出收入达到5.39亿元。

  外出务工者富裕了,不忘建设家乡,返乡创业者越来越多,他们纷纷回乡办起了养鸡场、首饰加工厂、针织厂等,为家乡奔小康做贡献。

  谋发展 国企改革换新颜

    天等县原有20家国有企业,因体制不活,管理不善,效益差。近些年来,该县创新观念,开拓发展经济思路,招商引资对国企进行改革,促进了工业企业的发展。

  天等县招商促进局副局长吴红善带我们走访了制药厂、锰矿企业……所见所闻,尽显企业生机。吴红善曾是县制药厂的厂长,他面对着焕然一新的制药厂,深有感触,他说,只有引进外资进行改制,企业才有活路。

  天等县引进民营企业嫁接国有工业企业,盘活闲置国有资产,提高工业经济效益。通过以产权转让、并购、债务重组处置不良资产等深层次的改制措施,使糖厂、制药厂、机械制造公司、铁合金厂等一批国企完成了改制。县糖厂改制前年年亏损,欠税300万元,改制后2003/2004榨季生产扩大,管理水平提高,入厂原料蔗、助农增收和向县提供财税创造“三个新高”,仅向县提供财税一项就达600多万元。

  为了加大工业发展后劲,狠抓电力建设,以满足工业迅速发展的需要。2004年,县城110KV变电站扩容工程和天等至东平110KV输变线路工程相继开工建设。今年春建成投产后,工业用电量比2004年增加1.2倍,“瓶颈”电力问题得到缓解,保证了工业企业尤其是锰矿业等用电大户正常生产,这将促进全县工业增加值和效益的大幅增长。

  共努力 立屯精神创奇迹

    在天等,人们看到的不仅是经济发展变化,而且看到一种精神,这就是立屯精神。

  县委书记雷海良告诉记者,立屯是天等县驮堪乡的一个屯,是上世纪90年代艰苦奋斗的典型。它的精神就是:穷则思变、敢想敢干的自强自立精神;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艰苦创业精神;上下一心、同心协力的团结奋斗精神;坚韧顽强、锲而不舍的苦干实干精神。天等虽然贫困,但天等人民人穷志不短。

  天等县在经济发展的道路上宏扬立屯精神,各级群众在贫穷落后的压力下,有一种使命感:一定要改变贫穷落后的天等。为此,在天等要采访领导或有关部门,很难用上班时间,只能利用晚上和早晨的时间进行。因为县领导有的跑电去了,有的下企业、下乡去了,有的与投资者交朋友、为他们解难题去了……县里的各部门都忙于招商引资,人人都忙着努力工作。

  天等锰矿多,但外地投资者不愿来,原因是太山、太穷、生活条件差。但天等人努力营造良好的环境,特别是努力为企业解决土地、电力等各种问题,他们的精神感动了一批又一批的投资者,最后落户天等。天等的房地产开发较落后,但天等县上下干群积极工作,引进房地产开发商开发土地二级市场,投资3000万元的城北商贸城和投资2000万元的阳光住宅小区已开工建设,为天等城镇化建设开了个好头。

  天等的经济发展进步,不是等来的,而是干出来的。

  天等县领导说得好:我们不能等,要抓机遇,要大力发展经济,特别是要充分利用天等的特色经济和特色产业,走出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相信天等在不久的将来,会成为广西西部一颗耀眼的新星。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