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09月15日 来源:左江日报 作者:许志松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近日,记者到大新县农村采访,见到大新农村通过10多年来开展沼气池建设,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卫生状况大改观,文明村屯建起来

    在该县榄圩乡上屯村上吉屯,记者见到该屯道路铺就了水泥,路面干干净净,屯里建起了篮球场、活动室。农户煮饭用上了沼气,厨房干干净净,厕所清洁卫生。该屯农民赵某对记者说:“现在我们上吉屯104户农户80%用上沼气,比以前卫生多了。过去屯里卫生很差,每逢下雨天,道路上雨水和猪屎横溢,走在浸有猪屎的雨水里,脚趾缝发痒。各家的厨房堆有各种各样的脏东西。现在好了,建了沼气池后,通过对厨房厕所的改造,比以前干净多了。”自从该县农村开展沼气池建设后,村民自觉地把猪圈养了起来,用猪屎作为沼气的原料,农村的卫生环境大大的得到了改善。一些村屯群众还通过自筹资金、输出劳力等把屯道铺上水泥,在屯里建起了活动室、篮球场,并通过开展文化娱乐活动,活跃群众的文化生活,促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使该县文明村屯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据大新县能源办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建设沼气池4.7万多座,入户率近70%。

    山变青,水变绿, 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过去大新广大农村烧水做饭都是靠柴火做燃料,每当农闲时,群众三五成群结队上山砍柴,经过多年的砍伐,山上的树被砍光了,生态被破坏,水源林资源被破坏,全县森林覆盖率在1991年仅29.4%。建了沼气池后,上山砍柴的人少了。到2004年森林覆盖率达到了47.66%。为了充分利用水利资源发展大新经济,近两年来,该县在黑水河等河流上建起了多座小水电站。该县能源办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大新县农户每家建一座8至10平方米的沼气池,年可产气达1668.7万立方米,相当于节约木柴7.5万吨,可以保护山林837.13公顷。记者在恩城、硕龙、堪圩等乡(镇)采访的途中,满目是青山绿水,感受到处处是风景如画。

    发展生态节约型农业,绿色经济不断发展

    记者从大新县昌明乡东风村采访时,见到茶农正忙着收摘苦丁茶,外地老板正在屯里收购茶叶。一位茶农高兴地对记者说:“东风村近几年来加大沼气池建设力度,我们利用沼气池里的沼液沼渣来对苦丁茶进行施肥,苦丁茶生长又茂盛又没有病虫害,生产出来的茶叶老板喜欢要,而且一斤还比外面多赚几角钱。”

    多年来,大新通过发展沼气池建设,结合实际实施“养殖—沼气—种植”等多种经济模式,大力发展甘蔗、水果、苦丁茶等一批特色农产品基地,用沼液、沼渣等对甘蔗、水果、苦丁茶进行施肥,走生态、节约型农业发展道路,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据该县有关部门介绍,去年该县建有43300座沼气池,年产出110多万斤的沼液、沼渣,用于水稻、水果、苦丁茶、甘蔗的施肥,生态农业得到较快发展。同时,建沼气池可使农民增收节支。每个10平方米的沼气池可节约燃料费550元左右,沼液、沼渣种植农作物,可节约肥料投入250元至300元,节省打柴时间50多个劳动日,按一个劳动日15元计,可为农户创收750元,总计每年每户增收1600元左右。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