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0月17日 来源:钦州日报 作者:黄福兴 苏宗海 黄定章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走进灵山县农科所银白色的节水增效灌溉示范大棚,一幅幅现代农业立体图映入了记者的眼帘:翠绿葱茏的瓜苗丛中“穿行”着,一排排纵横交错、排列有序的现代滴灌管道;一个个鲜艳光亮、错落悬挂着的哈密瓜。这是灵山县示范农业大棚经过三年示范培育的结晶。

    据了解,从2002年开始,灵山县在广西沿海地区率先尝试利用大棚栽培技术种植由广东省农科院研究培育的农科8号哈密瓜品种,经过三年的培育,使北方的哈密瓜克服了种种“水土不服”症状,走出故乡南移东进,在南方安家落户。灵山县农科所还在大棚种植中采用科学的滴灌技术进行灌溉,按照严格的无公害标准化生产,这种方法克服了大棚连年种植造成的病害增多等问题,沙网、大棚又为哈密瓜这位“异乡客”营造了适宜的小气候,这位“匆匆过客”终于在潮湿的南方把根留住。

    据灵山县农业科学研究所所长黄川介绍,在南方沿海地区种植的哈密瓜虽然亩产量不如新疆等北方地区,但甜度并不低,而且上市时间还要比新疆、山东、海南等地的哈密瓜早出一个月,上市时间与北方哈密瓜上市能有效错开,另外,由于是本地种植,是无公害产品,不会因为运输问题影响到瓜的品质,价格要比北方品种高,每年可种2茬,目前该示范基地的22个节水增效灌溉示范大棚种植的哈密瓜,平均亩产量650公斤,种植面积达200亩,热销越南、泰国等东盟国家,以及广西区内外。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