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0月12日 来源:中国经济网广西频道 作者:周顺彬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西林县是右江和红水河两大水系的重要水源补充区域。近两年来,西林人重新审林业发展格局,把林业发展与保护环境、群众增收结合起来,破解了林业发展“越穷越砍,越砍越穷”的症结。

    第一招:留得青山在,不怕没钱赚

    西林县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她的林业发展途径必须定位在生态林业的坐标上。为此,西林人开始了坚辛的林业“固本”之路。该县从2002年开始,首先充分利用好国家的退耕还林和荒山造林政策,一举拿下了13万亩的退还林和7.5万亩的荒山造林任务,在2004年的验收中,合格率达93.4%。通过及时兑现国家规定的造林钱款,群众的配合造林、参与退耕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使造林成果保有率上升到94%。为了绿化家园,提高森林覆盖率,西林人还积极争取“珠江防护林”及封山育林项目。山绿了,水涨了,群众的田野又开始一茬一茬地为群众换回台台大彩电,幢幢青砖灰瓦水泥楼。

    第二招:让林业发展点“151”品种

    如何让大片的荒山在短时间内为老百姓增收,成了摆在西林人眼前的一个大难道。因为保住了水源,拥有了旱涝保收的水田,离小康还有一段距离。2004年,西林县林业部门的技术员经过到外地实地考察,发现西南桦、大叶栎、桉、松等速生丰产林生长条件与西林土壤、气候非常适宜。为此,他们积极向西林县委、政府汇报了这一“喜讯”。通过结合西林本地实际,西林人又作出了林业发展一大决定:发展11万亩速生丰产林为示范点,引领全县群众利用非水源林种植速生丰产林。当西林县委书记容传文在泥洞示范场挥动铁铲时,西林引进林业“151”模式正式启动。好事就像连环炮,没多久,外商决定在西林发展20亩速生丰产林项目确定,今年发展8万亩,征地工作已展开。原先打算分任务的3.5万亩丰产林项目被8个乡镇瓜分一空。没有用动员,该县马蚌乡一户姓王的群众就种了200多亩桉树,他说等过4年,他把树当煤矿顶木卖,一株都能卖30元,而这个说法在未开展种植速生丰产林项目时,简直是痴人说梦。

    第三招:引林业“女婿”进山
    西林的土地资源丰富造就了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造林高潮。如今,当时机关和群众种下的40万亩松、杉林木已进入伐利用期。但如果像以往一样只卖原木,不仅会财政收入甚微,还会伤及群众的造林积极性。为此,西林人纷纷外出寻找各地“林业巨头”,动员他们“远嫁”进山。功夫不负有心人,去年,终于有澳中木业、嘉华木业、源林和森源等大型木材加工企业“嫁”进西林。这些企业投产后,将能生产拼板、指接板、细木板,年产量将超过4万立方米,每立米增值税计税价格将可提高50%。在该县的普合乡和八达镇,正建和已经投产的木材加工企业如今都迅速寻找自身在全县的市场,争取掘满“嫁”到西林后的“第一桶金”。

    打击非法林业交易

    任何事业的发展,都免不了负面的发展。西林人自从扛起林业大旗之后,林业源材料价格大涨,这也造就了一些毁林、无证运输木材等违法行为。“抓不了李鬼,保不了李逵”。西林人历来说到做到,该县从抓公路两旁、河流两岸等重点部位的毁林行为入手,加大查处毁林案件。对毁林的当事人及时发放限期还林通知书,若不按时还林则由司法部门强制执行。同时,成立了由林业、公安、检察、法院、司法及各乡镇有关人员12人组成的林业管护大队,专管毁林和非法林业交易活动。经过调整、充实木材检查站工作人员,加之林业管护大队的细致工作,从今年元月至今,共依法收缴非常交易木材1548.9立方米,挽回经济损失96.3万元。

   做饭也是为林业发展做贡献

    对于西林县马蚌乡三脚坡屯的群众来说,沼气池建设对他们来说,是一个不小的开销,要花掉他们1200多块钱,虽然如此,当地群众却几乎家家建有沼气池。原来,西林县把上级对于改变农村能源结构的政策用足用好:及时发动宣传,及时补助运输器材和水泥,及时提供技术指导。现在,许多像三脚坡的寨子已从“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使全县沼气建池达到10866座,入户率达43%。群众说,大道理说得多没用,要紧的是明白做一座沼气池,一年可以少砍50棵树,也可以节约打柴的50个工……怪不得群众对笔者说:“我们做饭也是为林业发展做贡献呀!”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