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1月01日 来源:钦州日报 作者:邓昌平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浦北讯 小江镇积极创新思路,以建设生态经济为着眼点,以生态沼气池建设为重点,积极打造生态经济链,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全镇共建设生态沼气池2600多座,其中今年新建306座,并配套建设绕村水泥道路2.3公里,实施农村改厕1550座,开创了生态经济建设的新局面。

强化措施 工作到点到位

    在开展生态经济建设中,该镇立足于落实具体可行的工作措施,推动工作的顺利开展。一是建立生态沼气池建设责任制,以镇领导包村、干部联村的形式落实责任,从源头上加强对工作的领导。二是实行生态建设实绩考评制度。将生态经济建设的指标任务特别是沼气池建设完成情况与干部职工的年度实绩考评相挂钩,在《干部职工绩效考评规范管理办法》进行明确规定,奖勤罚懒,提高工作主动性。二是推行联动建设机制。对建设生态沼气池的农户,镇党委政府和镇林业部门根据不同的建设情况分别从建设资金、建设模具和技术指导等方面给予不同的联动扶持。根据镇情,该镇推行资金建设自筹一点,争取项目支持一点,联系单位扶持一点,企业老板赞助一点的四个一点的办法抓好生态经济建设;在技术指导上全镇成立了3个技术服务队,从建筑行业、环境保护和生态沼气池建设等方面以全程跟踪落实责任制的形式加强技术指导,确保生态经济建设工作落实到位。该镇广大党员给木麻根村委杨桃根村送去了水泥24吨用于支持生态沼气池、生态环境等建设,带动了全村生态沼气池建设的蓬勃发展。

分类指导 实施有的放矢

    为了确保生态经济链建设工作真正取得实效,该镇实行分类指导的原则。一是推行建设分类指导。分别从项目区建设、扶持区建设、自发区建设、示范区建设以及建设技术成熟区、建设技术扶持区等方面实施分类指导。二是推行发展模式分类指导。结合不同的地方特点,推行不同的发展模式。如在光明、黎木等北部及中心南部养殖生态鱼的村委,推行了沼—鱼—果(林)模式,在新南、西塘等种蔗(菜)多的村委,推行沼—鱼—蔗(菜)等立体发展模式,使发展更具针对性。通过实施分类指导,确保工作有的放矢,使该镇的生态经济建设工作特别是沼气池建设工作如火如荼。该镇的项目区西塘村委上荣村今年就建设了78座生态沼气池,该镇面上示范区木麻根村委杨桃根村有42户农户,已建设了33座生态沼气池。

典型带动 建设点面结合

    实施生态经济链建设是小江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提出的一个新思路。即是通过生态沼气池建设促进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变,提高生态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形成综合生态效益,推动农村经济健康发展。为此,该镇先是抓好典型,树立榜样。全镇先后建设了西塘村委上荣村、木麻根村委杨桃根村、新南村委大罗坪村等典型,共建设生态沼气池195座,并投入资金76万元,铺设进村水泥硬底化道路2.3公里,建设水泥硬底化球场3个,实施农村改厕152户,为全镇的生态沼气池建设树立榜样。其次是以点带面,全面发展。该镇通过组织参观学习、技术讲座等形式,吸引群众积极参与到生态沼气池建设上来。今年全镇先后深入到各村队中去开设技术培训班11期(次),参加人员1700多人次,组织群众外出参观学习210多人次,发放宣传资料3000多份,从而全面提高工作整体成效。(邓昌平)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