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2月21日 来源:南宁日报 作者: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南宁市江南区积极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因地制宜,有效调整农业结构的同时,在加快农业产业化和专业化方面做足了文章,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农业生产和流通,翻开了农民增产、增收的新篇章。

基地促成产业


    以前,江南区大多种植水稻、玉米、花生、甘蔗等传统农作物,各自为政,自发种植,难以形成规模。针对这一情况,江南区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以市场为风向标,抓准时机,积极引导农民转变思路、改变种植习惯,创出特色,形成基地,达到规模生产、大量销售的目的。

    在广西,苏圩镇是个赫赫有名的“瓜菜明星乡镇”,该镇党委、政府在农业种植、管理和流通服务体系的建设上狠下功夫,积极引导农民生产高产优质高效的经济作物。今年全镇蔬菜种植面积4.8万亩,亩产3吨,总产14.4万吨,对该镇农民增收起到了主要作用,预计今年该镇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去年将增加200元以上。

    目前,江南区已经形成了多个农业基地,如以江西镇智信村雷寨坡为中心,辐射到周边村的花卉苗木基地;市里重点扶持的三津、仁义、同乐、南乡等村奶牛基地;在有“西瓜之乡”美誉的吴圩镇周边所形成的西瓜生产基地等,这些农业生产基地不仅大大地满足了本地区群众的需求,而且通过农产品外销,实现农民增产增收。

协会促进组织


    农产品生产形成一定规模后,市场供求矛盾日益突出。为了妥善解决市场营销问题以及保护农民的利益,江南区农业专业协会应运而生,如江南区奶业协会、江南区富德蔬菜协会、南宁市江南区茉莉花经纪人协会等。这些协会在农产品生产前、生产中和生产后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对搞活农产品流通、实现农民的利益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江南区奶业协会是由龙头企业——广西大学农大食品厂和位于江南区沙井街道办事处的三津、仁义、同乐、南乡等村奶牛基地养殖户以及有关奶业生产、经销、管理人员自愿组成的群众团体。该协会通过集中收购、集中检测、联系奶品加工企业统一销售等形式,建立牢固的“农户+基地+协会+龙头企业”的产业模式,解决奶牛规模扩大后的牛奶销路问题,维护农户利益,带动了城区奶牛产业的发展壮大。目前,该协会会员养的奶牛已发展到835头,年均产鲜奶2500多吨,总产值725万元,年均纯收入240万元,奶牛养殖户人均年收入达到2万元以上。协会还获得了南宁市先进农技协会称号。

    江西镇雷寨坡是江南区花草苗木种植基地。为解决种植分散、独自经营、规模小、档次低、市场竞争能力低下而造成的销路不畅等问题,近百户种植户选出50多人的营销能手,组成花草苗木营销经纪组织,活跃于区内外市场。如今,雷寨坡的花草苗木不仅装点了绿城的大街小巷,而且还远销广东、云南、湖南、贵州等省和区内的桂林、北海、柳州等地,形成了花草苗木种植、销售产业链。

    富德村无公害蔬菜协会则是富德村220户1000多名菜农的领跑者。富德村是南宁市目前最大的无公害蔬菜基地之一。该基地种植的蔬菜不仅供应南宁市各大农贸市场,而且每月都有30多吨的无公害蔬菜销往北京、上海、大连、连云港等城市。

科技保证生产


    农业要发展,科技是基础。江南区认真实施“科技兴区”战略,推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在基地生产镇以及村户设立科技示范点,保证了农业生产能顺利实现跨越式发展。

    首先,建立科技服务体系。在特色示范村配备电脑帮助制作村主页、培训信息员,建设村级科技信息网节点,设置信息发布栏,发布农业科技信息、市场信息,引导农户依据市场变化调整经营策略。开展科技服务,组织专家、教授为农民开展病虫害防治,标准化生产技术开发、技术培训和科技咨询等工作,为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推广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加入市实用技术配送网和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网,为示范村、示范户提供技术、信息、农资服务。同时积极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调整种植结构,发展特色种植业。其次,完善村培训场地和设施,实施农民实用技术培训,请专家上门传授、指导种养技术,村村建有10米科普长廊,村村配置科普图书室,有大量农村实用技术书籍供农民阅读。

    以奶牛养殖为例。初时,由于引进回来的奶牛品种良莠不齐,品种退化,产量不高,奶牛养殖户又缺乏技术,经济效益并不显著,农户对进一步发展扩大奶牛业信心不足。为此,江南区科技部门与江南区奶业协会在市科技局的大力支持下,从奶牛品种改良入手,实施“奶牛品种改良与集约化养殖技术示范”项目,选送养殖户到广西大学动科院培训学习,建立本地化技术服务队伍,并从上海引进高产奶牛品种对现有的300多头成年牛进行品种改良,同时开展集约化养殖技术示范,使养殖户基本掌握了科学饲养管理方法和高产奶牛饲养技术,奶牛日产奶量逐日提高,广大农户看到了依靠科技养奶牛的希望,养殖积极性大为提高。

    目前,江南区9个专业协会,在科技兴农、推进农业产业化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见习记者 黄国慧  通讯员 谢建标 陈旺生)


蔬菜协会的收购员在向农民收购鲜糯玉米 陈旺生 摄


点  睛

加快农业产业化 建设富裕新农村

    科技是农业发展的根本。而“农户+基地+协会+龙头企业”的产业模式,又是科技走进农业、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有效载体。江南区广大种养户在政府的大力扶持和引导下,成立自己的专业协会,积极主动地走进市场,在生产、营销过程中实现自己利益的最大化,正是市场运行机制和广大农村致富带头人主动适应市场的结果。

    目前,江南区已形成了以蔬菜、西瓜、花草苗木、奶牛养殖、茉莉花等为主的特色农业,并成立了相应的专业协会。更多的养殖大户也看到了协会带来的好处,它不仅带来了专家,送来了技术,更促进了产业的规模化经营,使零散的养殖户联合起来,增收稳收,共同富裕,共同发展,为加快江南区实现农业产业化的步伐奠定了基础。我们相信,这种模式会进一步调动起江南区广大农村群众发展现代农业的积极性,向建设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迈进。

                    (中共江南区委书记 魏凤君)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