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01月04日 来源:新华网广西频道 作者:龙鸿祥 张周来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36岁的老牟在广西玉林市福绵区一家服装水洗公司做工,现在每个月都可以领到500-700块钱的工资。可是在一年以前,这位来自福绵区韦福村的农民还只能从两亩薄地里“刨食”吃,生活捉襟见肘,连解决小孩的学费都成问题。

    “农民转移培训让我们脱离了‘一亩三分地’,成了一名拿工资的工人。要是不培训,我即使能进厂,肯定也没有那么多收入,”近日,老牟在采访中兴奋地告诉记者。

    据悉,玉林市福绵区已经逐步建立集群化服装产业,现有服装加工企业690多家,年产服装超过1.2亿件,其中主要是裤子,被称为“世界裤子之都”。服装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尽管该地区仅成衣加工就业的总容量就可达7-8万人,但目前实际从业员工只有5万人左右。

    就地培训农民、就地转移到当地特色行业就业,是广西党委、政府“为民办好十件实事”中的一件。2005年初,在上级农业和劳动部门的指导下,福绵区抓住成衣生产特点,针对厂家需要,专门为农民开设了衣车车工、服装设计、剪裁、水洗等培训科目,并且提供到服装厂锻炼的机会,理论与实习相结合,对农村劳动力进行订单式和定向式培训。

    目前,与福绵区阳光工程办公室结成学员培训就业对子的成衣加工厂已达30多家,意向需求学员达5000多人。“服装产业目前还有2万个劳动力的需求缺口,我们的培训一头联系农村劳动力,一头联系生产厂家,这既解决了服装厂用工难的问题,又为农民务工提供了出路。”福绵区委书记李文对记者说。

    据他介绍,2005年福绵区通过农民培训工程转移了像老牟这样的农民劳动力有2.7万多人,就地转移到当地服装产业的有2.1万多人,约占农民转移就业的78%。“服装业已真正变成了‘裤子之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消化器’,”李文笑着说。(完)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