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02月07日 来源:广西新闻网-广西日报 作者:黄兴忠 梁富盈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走进高加村高岸屯,一条条笔直整洁的水泥道,通向各居民家门。一座座瓷砖、水泥房鳞次栉比。路灯、花坛沿道两旁排列,左右环视,家家门前洁净,穿戴干净的小孩愉快地嬉戏,大人们精神焕发各忙各的活儿……

“文明、卫生、美观、舒畅”是记者进入村里采访的第一印象。这个位于上思县城西郊的村庄,是一个以种养、加工、服务业为主的经济较发达的新型农村。全村8个自然屯,570户3458人,耕地面积655.2公顷。该村自1999年被评为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以来,持之以恒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先后多次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自治区模范村民委员会、自治区文明村和自治区文明村标兵等称号。2005年10月26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表彰大会上,高加村荣获“全国文明村”称号。

喜:党员引领群众奔富路

都说教会了徒弟,师傅要下岗。可高加村许多共产党员却宁愿下岗也要把绝活教给本村村民。

吴彪,家有百万资产的老党员,每年都要在自家开的酒楼里请出二三个学完他烹调技术的徒弟,资助他们另起灶炉。如今在他酒楼打过工的村民有十几个都在县城开起了大排档。在县城附近的餐饮馆有60%都是高加村人开的。

“我是村里算比较早富起来的一个。但我是共产党员,光我一个人富不好意思。在我酒楼打过工的,只要有潜力的,我都把他‘赶’出去。叫他们自己去开餐馆。”吴彪对记者说。

目前,高加村有112个党员,他们在餐饮、腌菜、种蔗、运输、建筑、养殖等行业都有一定的规模,并且较早富起来,但他们不忘带领本村人发家致富。

现在全村每名党员都至少联系10名贫困户,对其进行帮扶,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党员带富、帮富网络,他们对自己的技术毫不保留地传授。红旗党员户零蓬源不但向村民传授养桂花鱼技术,还向困难户提供鱼苗、资金,使全村桂花鱼养殖年产值近百万元。

进到高加村,最具特色的是,不管到哪个屯,家家户户门口都有十几口腌菜的大缸,闻名全防城港市的腌菜基地,就集中在这几个屯。随同采访的当地负责人说,高加村有好多腌菜专业户月收入在3000元以上。

在党员干部的帮扶引领下,全村甘蔗种植面积达到368公顷,立体养殖户120个,鱼塘面积117公顷,蔬菜瓜类种植40公顷,全村现有重型汽车30辆,小型汽车110辆,全年运输营业额达507万元。2005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3113元,2005年村集体经济纯收入近10万元。

香:互帮互扶树村风

一个月前,每逢下雨,渠丁屯72岁李继仕就要带着11岁的儿子住到亲戚家,住了20几年的茅草房只能遮风不能挡雨。

这件事被村党支部知道后,马上召开会议,要求党员干部帮助建房,春节前要让李继仕搬进新房。没想到,事情一披露,全村除了党员外,许多村民也纷纷加入帮扶队伍,有的出力、有的出钱、有的出物。不到20天,一座3间红砖瓦房拔地而起。记者现场采访李继仕时,正好是他搬进新房的第二天。他对记者说:“住了一辈子的茅草房,真没想到现在能住进砖瓦房,都是共产党在关照我,是政府在关心我。”

成立“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五星户评比会”是高加村互帮互扶创建文明村的一项重要内容。

有一段时间,村里出现了结婚搞攀比铺张浪费风。红白理事会会长吴彪建议提倡节约,以集体婚礼形式代替大操大办。在他的提议下,通过党员做思想工作,1998年国庆节的4对新人在村委举办了村里第一次集体婚礼。至此,再没有过大操大办婚礼现象了。同时,红白喜事理事会还专门筹集了经费,帮助那些没钱办白事的村民渡过难关。

与此同时,帮扶贫困户为主要内容的“创先争优”、“五星户”评比活动也开展得有声有色。此活动年年有规划,月月有布置,年终初评(自评),年底总评(群众评议)。2005年底,全村“三星户”180户,“四星户”152户,“五星户”108户。在广大党员中开展“共产党员户”、“红旗党员户”等活动,评出了一大批优秀党员。

美:修路建园描新景

走进渠皇屯,沿途是整洁的沙石路,两旁是高高的路灯,路边栽满黄素梅、九里香、冬青等花卉,农家楼房掩映在翠绿竹丛中。而在高岸屯,还有一座美丽的小公园。公园里石凳石桌齐全,绿树成荫,几位老年人带着淘气的小孩在玩耍,园里洒下一片欢笑声。高加村屯真有美不胜收之感。

“现在的路又宽又平,但以前渠皇屯可是有名的‘泥路屯’,进到屯里需要从细细的田埂迈过去,进屯的车辆一律停在外面,雨天‘拖泥带水’,滑倒在稻田里的事时有发生,晴天尘土飞扬。”吴彪笑着对记者说。2003年,时任村民小组组长的吴彪带头捐款5000多元,发动群众筹集到了2.4万元钱,修了路,种上了花,安装了12盏路灯。目前,渠皇屯的篮球场、文化室也已经平整好了场地,春节后就可动工兴建。

这几年,高加村通过财政支持、个人赞助、群众集资投劳等方式,投入建设资金140万元,新建了一个五保村,实现了全村屯屯通公路。户户通水、电、广播电视,建设了村委文化宣传长廊、广播室、娱乐室、图书室、篮球场。村里的乡亲们也自觉搞好村屯的绿化、美化、净化工作,还将牛、羊、猪等牲畜移到距房子较远的地方“居住”,杜绝了以前“牛粪拉满地,臭味全村闻”的脏、乱、差现象。

“修路建园换新颜,手机摩托随身边,电视电脑成必备,生活像蔗一样甜。”在高加村的宣传长廊上,这则当地群众自创的顺口溜正好道出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咏叹,也道出了他们的喜悦之情。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