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02月07日 来源:华南新闻 作者:庞革平 黄忠 农大喜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记者近日在广西百色田东县各村屯采访时发现,冬闲时节的农民忙得不可开交,有的种收冬菜,有的外出务工,有的忙着到“农家课堂”学习……在冬闲时节,田东农民走出一条颇有特色的增收之路,一笔一画描绘着冬日里的新农村景象。
  河谷农民:菜园子里“闹”冬收
  祥周、平马、林逢、思林等右江河谷四镇农民依靠交通便利、光热充足、土地资源丰富等优势,从秋冬菜种植里闯出了一片新天地。
  走在林逢镇平洪村田野上,一片片石头番茄,一块块无公害蔬菜,组成了五彩斑斓的世界。有的农民在收菜上市,有的给秋冬菜施肥,有的在田间接受经验丰富的农户传授技术。该村党支部书记、“农家课堂”培训户黄应弟告诉记者,以前一直坚持种植秋冬菜的农户扩大了种植规模,而初次种菜的农户在“农家课堂”的培训下,很快掌握了种植技术并发展生产。通过“农家课堂”培训和蔬菜协会会员的“传、帮、带”,目前,平洪村种植石头番茄等秋冬菜2300亩,种植面积扩大了近800亩,经济收入近700万元。
  记者从田东县农业局了解到,右江河谷的农民通过巧作“秋冬菜”文章,共种植秋冬菜近3万亩,平马、祥周、林逢、思林4镇的农民人均分别增收100元、115元、120元、200元,发展秋冬菜成为了当地农民农闲时节增收的“短平快”项目。
  土山区农民:生产互助减农负
  “这车甘蔗共15吨,是刚刚砍的。现在,村子里每10户组成一个生产互助组,平时有事大家互相帮忙,挺方便的。”印茶镇立新村村民黄河高兴地告诉记者,目前,该镇各村组均成立了生产互助组,比以前各家各户各干各的强多了,大家互有照应,砍甘蔗、装甘蔗上车等花的时间少了,请农民工的费用开支少了。
  记者在田东各甘蔗主产区村屯了解到,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该县农村青壮年男女纷纷南下广东、海南等地打工,致使大部分农村只剩下妇女、儿童、老人在家务农,各家各户劳动力出现了紧缺状况。每当到甘蔗入厂时,因劳动力紧缺,大家只好雇请民工,每车甘蔗支付民工费(含砍蔗、搬运费)近250元,有的农户因一时找不到民工,甚至误了春耕生产。为推动农业生产,土山区群众几户合成一个生产互助组,今天帮我家砍,明天到你家砍,使人力得到了有效整合。这样,生产互助组便如春笋般组建起来。据了解,目前,田东县的甘蔗主产区每个村屯都组建了生产互助组,每年节约民工费近100万元。
  石山区农民:外出务工赚钱忙
  “帮客人擦皮鞋一天一般收入有20元左右,人多的时候也可赚30元。春节期间,城镇来往客人多,我们赚得就更多。”在田东县城,一位原坡塘乡李姓中年妇女高兴地告诉记者,现在和她一起在县城从事擦皮鞋工作的有50多人,基本上都是从乡下来的农村妇女。
  来自作登瑶族乡三陇村的村民梁金,因为冬闲时节家里农活较少,这次到县城给一建筑老板打工,每月收入在1000元左右。自去年10月份到现在,他已先后托人给家里送钱3000元。同样,来自祥周镇大石山村的小黄,从去年10月底到县城给别人看店,包吃包住,每月收入有300多元,比在家里闲着没事干好多了。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县有2000多名石山区群众利用冬闲时节到县城或到市内各县打短期工,赚回了约200万元,成为名副其实的“两栖”农民。
  困难农民:“农家课堂”上学去
  “冬闲时节哪里去,‘农家课堂’上学去”。据了解,田东县创新培训机制,采取县、乡(镇)、村合办的形式,举办各类科技培训班,不断丰富实用技术知识,增强致富奔小康能力,努力把农民群众培养成为新型农民。林逢镇平洪村“党员中心户”黄应弟把“农家课堂”办得有声有色,在自己家里设立了学员教室、学员饭堂、学员宿舍,在自家地里创建了学员实习基地,购买催芽机供学员学习。通过传、帮、带的方式,教会了学员石头番茄种植技术。该村困难户黄东生、黄顺英接受培训后,各种植石头番茄1.5亩,并获得成功,实现亩产纯收入近7000元。
  目前,田东县已举办各类培训班128期,印发资料2.3万多份,受训人数1.32万人(次),为春耕生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华南新闻》 (2006年02月07日 第三版)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