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02月04日 来源:贺州日报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重访昭平,虽是严冬时节,却感受到春天的气息。从县城到乡村,处处生机盎然,充满活力,这块神奇的土地涌动着改革开放和加快发展的热潮。曾因林茂粮丰而出名的昭平,在推进“三化两业”的过程中,努力构建“三区两带”的发展平台,用循环经济模式打造有鲜明特色的县域经济,走出了一条绿色生态协调发展的振兴之路。据统计,2005年,全县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6.196亿元,增长20.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6.6亿元,增长136.2%;实现财政收入1.219亿元,增长23.6%,首次突破亿元大关。

绿色工业结硕果

    去年以来,昭平县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绿色生态昭平”的理念,在发展县域经济中,将传统的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经济模式,转变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反馈式循环经济模式,围绕工业化这个核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把主导产业调强,把高税利和高附加值产业调优,把重点企业调大,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提高工业整体效益。去年,全县通过招商引资和激活民营资本,新开工规模以上林产工业项目5个,总投资2970万元,建成续建项目6个,完成投资1886万元。同时,通过转换机制和优化组合,关停并转工艺落后、资源浪费、污染严重、效益不佳的小企业,引进资金和技术嫁接改造重点林产工业企业。昭平和兴纸业有限公司投资1000多万元进行技改治污,更新设备、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加产量20%,提高产值62%,实现扭亏为盈。这个县按照循环经济的发展战略,推行企业办基地、基地引企业的模式,利用政策引导造纸和造板等企业投资建设速生桉、毛楠竹、马尾桉等三大工业原料基地,确保林产工业的原料供给和林业经济的持续发展。坚持以产权多元化为重点,着力扶持民营企业,加快发展以机制纸、人造板为主导产品的林产工业,林业经济持续发展。目前,总投资5亿元的林板一体化项目已落实林地30万亩,首期工程年产13万立方米中高密度纤维板生产线已完成厂区征地和“三通一平”等前期工作,累计完成投资6500万元。
    区域协调发展是经济与生态和谐共进的增长点。这个县增强和谐发展意识,确立构建昭平经济区、黄姚经济区、马江经济区、高速公路经济带、桂江经济带的发展战略。坚持立足资源起步、跳出资源发展的方针,在继续办好林产工业的同时,通过招商引资加快发展以桂江梯级电站为龙头的水电能源工业。先后引进资金9.4亿元,建设装机容量4.95万千瓦的下福电站和装机容量5.4万千瓦的金牛坪电站,以及总投资13亿多元的20座水电站,形成了装机容量28万千瓦以上的水电体系,为昭平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能源保证。此外,加快建设服装生产基地和生态工业园区。现在,美帜制衣有限公司、美晶宝石公司、山农食品公司等一批绿色企业已初具规模,成为新的增长点。

生态旅游树品牌

    荣获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单位的昭平县,把经济与生态和谐共进作为县域经济的增长点。在发展林产工业和水电能源工业的过程中,注意保护好生态环境,围绕原生态的黄姚古镇和绿色森林两大主题,大力打造绿色生态旅游品牌。经过专家论证和整合资源,制订和实施独具特色的旅游发展规划,以桂江和桂梧高速公路为纽带,以古镇文化游、桂江生态游、茶乡风情游为主线,依托经济建设中的“三区两带”,将昭平境内桂梧高速公路55公里主线及连接支线、桂江及支流范围的特色景区景点串联组合起来,提升品位和档次,构建黄姚、桂江两大各具特色的旅游区,主动把昭平旅游融入大桂林旅游区,努力把昭平建设成为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的目的地和粤港澳湘桂跨区域观光旅游、度假旅游和生态旅游的重要目的地,积极培育旅游这个新兴的朝阳产业。去年,黄姚古镇景区的建设步伐加快。目前,黄姚景区已完成投资1567.7万元,安乐寺、宝珠观、省工委旧址、兴宁庙、守望楼、接龙楼等文物古迹和景点已经修缮,供电、通讯、排污等线路管道改建竣工,青石板街等旅游线路已修复。综合服务区的停车场、旅游饭店,以及小珠江护坡工程、鲤鱼跳龙门景点的河道清理及拦河蓄水工程进展顺利。黄姚景区的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这个县还以保护桂江流域自然风光和生态环境为出发点,突出生态文化、山水文化和民俗文化的主题,以红石峡谷漂流为重点,打造华南第一原生态漂流品牌,加快桂江生态旅游区的开发步伐。目前,总投资1123万元的《红石峡生态漂流详细计划》已通过评审并进入实施阶段。桂江生态旅游景区总体规划已完成,昭平旅游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去年,共接待游客36.91万人次,增长35.2%,实现旅游收入4215万元,增长93%。

绿色农业创佳绩

    地处山区的昭平县把良好的生态作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按照“打绿色牌,走特色路”的发展思路,把茶叶作为绿色农业的主导产业和牵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县里作出加快发展茶叶生产的决定,对外资和民间资本参与茶叶开发给予政策优惠。坚持“建基地,树品牌,拓市场”的发展方针,按照公司加基地加农户的模式,在文竹、走马等适宜种植茶叶的乡镇建立茶叶生产基地。经过几年的努力,茶叶生产基地化已初具规模,生态型无公害茶叶基地和有机茶基地遍布全县9个产茶乡镇,去年新种茶叶1.5万亩。
    为了树立昭平茶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和整体效益,这个县创新茶叶生产经营模式,按市场需求调整品种结构,整合品牌资源,推广种植优良品种,做大做强将军峰、凝香翠茗、象棋山等荣获国家和省部级奖项的名优产品。推行科技兴茶战略,按照茶-灯-鱼的种植模式,利用生物天虫等防虫、防病新方法,减少茶园施药污染,达到生态型、无公害、有机茶的标准。在加工过程,把质量管理贯穿到各个环节,确保昭平茶的质量。据统计,全县先后有十多个茶叶品牌或品种在国内外茶叶评比中获奖,其中将军峰毛尖、将军峰曲毫、将军峰凝香翠茗等品种获得国家农业部绿色食品认证,昭平茶的整体质量也稳步上升,中高档茶占九成多。
    这个县逐步建立完善茶业管理和营销体系,县里成立了茶叶生产管理办公室、茶叶技术服务中心、茶叶质量监测中心、茶叶协会,建设茶叶专业市场和茶叶一条街。同时,加强与中国茶科所、农业部茶叶监测中心、桂林茶科所等科研机构的联系,合办茶叶种植基地和加工企业,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提高昭平茶的科技含量,促进茶叶生产快速发展。目前,全县茶园面积达6.5万亩,年产干茶3500多吨,实现产值1.8亿多元。茶叶已发展成为昭平新兴的绿色支柱产业,昭平也成为广西唯一获得“中国茶产业发展贡献奖”的县。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