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02月09日 来源:南宁日报 作者: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经过近十年的精心打造,马山县劳务输出品牌越来越响了。

    扩张劳务输出规模、提高劳务人员素质、加强人员权益保护,是马山县委、县政府做大做强劳务输出品牌的三大法宝,也是该县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非农转移的重要手段。

    扩张规模 完善网络


    马山县是典型的少数民族山区贫困县,经济基础薄弱,发展相对较慢,城乡富余劳动力比较多,就业压力大——全县共有劳动力资源27万多人,富余13万多人,长年在外务工10万人以上。

    马山县外出务工人员主要分布在广东、海南、上海、江苏、福建等省市,而区内则主要以南宁、北海、柳州、桂林等城市为主。2005年,马山县外出劳务人员通过邮局汇款回乡的金额就高达1亿元,比全县财政收入还多,为家乡的文明进步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因此,劳务输出不仅成为该县解决城乡就业困难,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非农转移的重要手段,成为城乡人民增加收入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通过劳务输出,加快农民脱贫致富,促进农民增收、经济增长,一直是马山县历届政府为民办实事的重头戏。

    为了推进劳务输出工作,县政府专门成立加强劳动力劳务输出工作领导小组,各乡镇、村委会(社区居委会)也相应成立乡镇、村委会(社区居委会)主要领导参加的劳务输出领导小组,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县政府每年还制定出劳务输出年度工作计划,并列入各乡镇双文明建设和经济工作考核内容。各村委会(社区居委会)相应落实劳务输出工作目标责任制。

    为了扩张劳务人员输出量,马山县结合实际相继推出两大举措:一是努力摸清和掌握农村适龄劳动力状况,建立健全“一户一卡”制度,在对16岁到60岁劳动力资源总量调查的同时,对16岁到35岁的农村劳动力进行登记,重点掌握18岁到25岁年龄段的情况,建立信息数据库,把有文化、有技能、有特长的劳动力优先输出,尽可能减少在组织劳务输出时的盲目性;二是完善组织网络体系,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形成县、乡、村三级劳务输出工作组织网络体系,努力完善县、乡二级劳务信息供求信息库,使得农民有目的、有组织、有效益地外出务工,同时也使马山县劳务输出走上了有组织、成建制、上规模、有序化的发展轨道。

提高素质 培训技能


    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和教育,提高务工人员的素质和就业能力,是马山县打造劳务输出品牌的第二大法宝。

    随着珠三角地区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用工需求已从过去的简单劳动力转变为技能型人才,这对马山县的劳务输出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适应这一要求,马山县近年来在不断提高本县劳务输出人数的同时,大力提高务工人员的技能和素质,从而形成技能型、高素质劳务输出的品牌。

    2005年,全县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达1077人。对农民工的培训,在配合农业部门实施“阳光工程”工作的基础上,与建设部门合作,主要以培训建筑工为主。家政业务工经培训后,先后成功输送往南宁、广州市等地家政公司。对于下岗失业人员的免费培训主要是电脑操作、烹调、美发、摩修、家政、焊工等。通过培训使学员掌握了一技之长,增强了他们在就业竞争中的竞争力。

权益保护 后续服务


    切实做好劳务输出后续服务和管理工作,积极维护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是马山县打造劳务输出品牌的第三大法宝。

    为了做好就业、保障和维权工作,马山县就业服务中心编写了一册《外出务工之友》,免费赠送给每一位流动就业的外出务工人员阅读,供他们在外出务工时参考,增强自我维权和保护意识。此外,该中心还积极为外出务工人员排忧解难,维护其合法权益。

    2005年,该县永州镇籍陆姓青年在广东中山一五金厂务工,一只眼受伤失明,但老板只愿出医疗费。后经服务中心派人与之协商,不仅装了假眼,而且还一次性补贴3000元,并继续留厂工作,同时提高工资;该县周鹿镇籍两名女工,在广东揭阳某打火机厂爆炸事故中被烧死,服务中心获悉后即会同有关部门赶赴案发地,展开索赔事宜,经多次协商,并按照有关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死者家属最终依法获得赔偿金。

    据悉,为了切实维护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为他们排忧解难,马山县委、县政府一方面决定由县劳动就业服务中心牵头,多方参与,组建法律援助服务队,吸收有志于法律援助服务的律师、高等院校法律专业的教师和学生以及其他人士参加,诚心诚意地为外出务工青年排忧解难。另一方面,推行无偿援助与收费服务相结合制度。法律援助服务队伍也可以通过“志愿行动”、“法律援助活动”这样的形式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无偿服务。此外,该县还建立“外出务工人员法律援助服务基金”,基金来源多元化,即:政府出一点,社会捐一点,务工人员自己掏一点。有了这笔基金,既可以解决法律援助专业人士的办案经费,保护法律援助专业人士的积极性,为外出务工人员调解劳资纠纷提供了保障。

本报记者 农坛




点  睛

加强劳务输出 改变城乡面貌 

    在资源尤其是可利用的土地资源非常稀缺的情况下,能否将剩余的劳动力转移到需要劳动力的地区,实现剩余劳动力与外部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马山贫困农民最终能否摆脱贫困。

    马山县经过近十年的努力,劳务输出对减缓贫困起到了积极作用,拓宽了农村就业空间,增加贫困户的收入,使农民学习到新的技能,更新了观念。同时,在收入、就业和文化观念以及行为方面影响到输出者本人及其家庭。

    马山县委、县政府做大做强劳务输出品牌时积累了较好的经验和做法,值得今后继续发扬光大。

                     (马山县县长 容康社)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