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02月14日 来源:桂林新闻网 作者: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位于桂林市东南部,土地面积二千一百四十九平方公里,总人口二十八万。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恭城瑶族自治县开始抓沼气建设,并大力推广省柴节煤灶技术和开发利用太阳能。通过加大科技培训力度,把农田生态、森林生态、草地生态、水域生态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良性的自我循环,走出了一条以沼气建设为纽带,与种、养相合,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被誉称为“三位一体”生态农业“恭城模式”。到二00五年底全县沼气用户达五万七千户,占农户总数的百分之八十七点七, 沼气入户率居全国第一。

    多措并举,长抓不懈,全力打造中国沼气第一县。恭城瑶族自治县历届县委、政府高度重视沼气能源建设,为加快农村沼气建设的稳步健康发展,每年安排一名以上县领导专抓沼气建设,并把它列入各乡镇岗责考核内容。二十多年来,恭城瑶族自治县先后换了八位县委书记、七任县长,但从没有中断沼气建设,而是一届接着一届干,换人换届不换路,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农村沼气能源建设中,恭城瑶族自治县在政策上予以鼓励,资金上予以扶持,充分调动农民建沼气池积极性。采取县乡财政拔款、银行贷款、群众筹款、争取上级支持等办法切实增加沼气池建设的投入,全县每年都安排二十五万元以上专项经费,补助农户每座沼气池物资二百元到六百元不等。

    在大力开展沼气池建设中,恭城瑶族自治县始终坚持“有技术才有质量,有质量才有效益,有效益才有发展”原则,把加强技术队伍建设作为基础,严格开展技术培训,严格操作规程,强化质量管理。每一个施工技术员必须经过理论和实践考试取得合格证后才能进行沼气池承包施工,并负责建池后一年内的技术责任。为保证建设质量,达到规范化管理标准,全县每个乡镇有一至二名技术员进行技术指导和管理,发给建池农户一块沼气牌,一本《沼气安全使用管理手册》一张建池验收单,做到严格要求,层层把关。
    恭城瑶族自治县还注重抓好沼气能源综合效益示范点建设,用效益目标、典型引路,以点带面引导群众开展农村能源建设。一九八三年冬,恭城瑶族自治县率先在这个县的平安乡新街村黄岭屯建立沼气建设示范点,将要推广的先进技术和要实现的效益目标在示范点上体现出来,让广大干部群众看到好处。黄岭示范点成功后,一九八四年十月,全县开始在面上推广。在开展沼气能源建设过程中,恭城瑶族自治县还把当地可利用的省柴节煤灶、太阳能、水能等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多能互补的供能体系,不受季节气候的影响,达到长期稳定供能的目的。在此基础上,以沼气为纽带,首创了“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模式,促进了庭院经济、林业生产和种养业的发展,形成物质的良性循环和能量的多层次多环节转化,充分发挥多功能综合效益,在全县形成规模效益。现该县水果种植面积四十八万亩,水果总产量达四十六万吨,人均有果面积、产果量均居广西首位,在全国名列前茅。

    二十多年来,恭城瑶族自治县不断创新发展思路,提升生态农业质量,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使恭城成为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县、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和“中国月柿之乡”等十二项全国桂冠。特别是二00一年以来,恭城在全县九个乡镇开始了高标准、高起点、严要求的富裕生态家园示范村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之后,该县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开展了“人畜分离、规模养殖、集中供气、统一管理”模式进行沼气建设。二00三年冬,在恭城瑶族自治县的莲花镇红岩新村建起一个占地面积二百多平方米,容积达一百五十多立方米的大型沼气池,池上建有一个规模达一百多头肉猪的养殖场。 沼气使用实行统一管理,通过管道向该村三十多户农家供应沼气,改变了过去一户一池现状,提高了沼气综合利用效益,清洁了农村环境卫生,二00五年十一月二十八日,恭城瑶族自治县的红岩新村通过了国家农业生态旅游示范点检查组验收。到二00五年底,全县建成了十六个集生态旅游和农业观光于一体的富裕生态家园示范村。

    该县沼气建设促进了生态农业发展。使用沼气有效地增加了农村能源供给,改变了农村燃料构成,缓解了农村用能紧缺问题。沼气利用拉动养殖业和种植业的发展,据调查统计,沼气农户比非沼气农户年增加纯收入平均在一千五百元左右。沼气利用还改善和保护了农村生态环境,全县森林植被逐步恢复,水土流失得到控制,森林覆盖率达77%。沼液、沼渣的大量施用,使土壤的有机质含量由过去的百分之二点二六提高到百分之四点以上,提高了农作物果实品质,尤其是水果质量具有明显的效果,产量连年稳步增长。据统计,一座沼气池年可节柴两千四百公斤。全县使用沼气年节柴十三万多吨,相当于薪炭林一点七万公顷免遭砍伐,沼气综合经济效益达一亿元以上。沼气利用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完)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