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02月17日 来源:贵港日报 作者: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当我们送走不平凡的“十五”、迎来充满希望的“十一五”的时候,繁衍生息在北回归线上的桂平人民,正在向世人展示着她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辉煌业绩。 

  “十五”期间,桂平市先后荣获了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全国双拥模范城“三连冠”、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全国农业机械化科技推广先进县(市)、全国法制 宣传教育先进县(市)、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先进城市、全国文化先进县(市)、全国体育先进县(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自治区双拥模范城“五连冠”、自治区“知识工程”工作先进县(市)、自治区扫盲工作先进县(市)、自治区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单位、自治区市容“南珠杯”竞赛先进县(市)、广西优秀旅游县(市)、广西卫生城市、广西园林城市,连续两年荣获广西经济发展十佳县(市)等荣誉称号,连续四届进入中国西部县城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行列。

  天国故里——物华天宝古浔州

  桂平,古称浔州,位于广西东南部,居黔、郁、浔三江交汇处。全市辖26个乡镇,总面积4074平方公里,聚居着汉、壮、瑶等12个民族,总人口170万人,其中城区人口20万人。 

  桂平历史悠久,秦代属桂林郡,南梁元年(公元502年)始建桂平县。自南梁至清末的1400多年间,桂平城区一直是浔州郡治、州治、路治、府治所在地。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参加人数最多、遍及18个省、历时14年的太平天国金田起义,明代持续200多年、活动范围遍及粤、桂、湘、闽四省的大藤峡瑶民起义,以及陈 开、李文茂“天地会”起义军建立的大成国,都发生在这里。1994年5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桂平撤县设市,从而开创了桂平历史的新纪元。 

  桂平市山川秀丽,名胜众多,旅游资源丰富,是国务院批准的全国最早对外开放县(市)之一。市境内拥有西山风景名胜区、龙潭国家森林公园、太平天国金田起义地址等三个国家级风景名胜。桂平西山以“林秀、石奇、泉甘、茶香”为特色,景区内的洗石庵、龙华寺是国内重要的佛教胜地,是广西佛教协会驻锡的地方,在华南及港澳地区乃至东南亚一带都有较大的影响。以西山风景区为中心的35公里范围内,有被誉为“广西小三峡”的大藤峡,中国道教36洞天的第21洞天——白石洞天,全国72福地的“天南福地”——罗丛岩,有“小西双版纳”之称的大平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区龙潭国家森林公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平天国金田起义地址,还有广西现存最高古塔桂平东塔、以及新建的广西第一座北回归线标志塔等。这些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人文景观,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桂平旅游区,正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前来旅游观光。 

  桂平市水电资源、矿产品资源、农产品资源丰富。北回归线横贯市境中部,是广西粮食、蔗糖、亚热带水果和淡水养殖的重要生产基地,是中国荔枝之乡,荔枝、龙眼、西山茶、罗汉果、玉桂、八角、沙姜以及金田淮山、紫荆竹笋、罗秀米粉、社坡腐竹等农副土特产品久负盛名。西山茶茶色淡绿而清澈明亮,味道醇厚,是绿茶中的上乘佳品;金田淮山是常用中药材,在国内药材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罗秀米粉是驰名中外的“中国一绝”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市场。 

  桂平市区位优势明显,毗邻粤、港、澳,背靠大西南,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条件便利。这里既是西江工业走廊和红水河能源工业结合部,又是连接华南经济区和西南经济区的水陆交通大通道,还是我国大西南物资通过港澳地区出口的便捷运输线。

  “十五”成就——全面发展结硕果

  “十五”时期,桂平市委、市人民政府团结带领全市各族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农村工作、工业化、城镇化、旅游业四项工作并重抓,实现六项新目标”的工作思路,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扎实推进“玉贵走廊”建设,胜利完成“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谱写了桂平发展史上的新篇章。  

  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十五”期间,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由2000年的30.57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59.91亿元,五年来经济总量翻了近一番,年均增长10.38%;财政收入由2000年的2.15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4.18亿元,是2000年的1.94倍,年均增长14.19%,高于计划目标4.18个百分点。2003、2004年连续两年被评为“广西经济发展十佳县(市)”。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农业产业化加快,特色农业、水产畜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迅速发展;实施工业兴市战略,制药、酒和酒精、铸造、建材、矿产品加工、食品加工、服装针织等七大产业初具规模;旅游等第三产业日臻活跃,交通运输、邮电通信、房地产、餐饮、金融等第三产业蓬勃发展。据统计,全市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分别为5.64%、17.78%、11.66%,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51.1∶18.1∶30.8调整到2005年的35.1∶30.5∶33.4。 

  重大项目建设步伐加快。“十五”时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48.32%,累计完成56.22亿元,是“九五”时期的3.81倍;累计全市新上项目700多个,总投资53亿元。建成了桂金二级公路,开工建设了玉桂二级公路、武平二级公路桂平段以及长安工业集中区、凤凰新区、乡乡通柏油路、农村通达工程、中小学危房改造、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天鸿鑫、金源酒精等一大批重大项目,近年建成或即将建成的二级路里程超过2001年以前的总和。

   改革开放取得新成绩。国有企业改革、财税体制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农村税费改革、农村信用社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不断深化,尤其是企业改革成效明显,企业效益不断增加,涌现出源安堂、金田糖业、清隆机械等一大批实力较强的企业;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十五”期间,累计引进市外项目208个,实际到位资金18.8亿元。 

  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坚持以人为本,高度重视和着力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努力构建和谐社会。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1.75万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人员近40万人,“两个确保”全面巩固,按时足额发放养老金。城乡居民收入逐年增加,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43元,比上年增长21.56%;农民人均纯收入2560元,年均增长6.99%。 

  社会事业发展再创佳绩。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积极推进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科技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由2000年的40%提高到2005年的45%;“两基”成果继续巩固和发展,高中、职业、民办等各类教育全面发展,高考成绩年年都上台阶;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广泛开展,文化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扎实开展,实现人口计划控制目标;公共卫生体系进一步健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不断提高,重大疾病和疫情防控能力增强;广播电视覆盖率明显提高,“村村通”工程阶段性目标全面实现。

  “十一五”目标——乘势前进创辉煌

  成就属于昨天,明天更加辉煌。“十五”时期的不懈奋斗,为今后桂平建设事业发展的腾飞创造了一个新的平台。随着中国加入WTO,西部大开发全面提速,“十一五”宏伟蓝图的实施,泛珠三角经济圈的形成,推进“玉贵走廊”建设步伐的加快,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日渐提上议程,桂平市新一轮加快发展的春天已经到来。  

  “十一五”时期,桂平市将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全会和自治区党委八届六次全会、贵港市委二届七次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以更快更好发展为主题,以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旅游业为重点,全面推进经富裕桂平、文化桂平、生态桂平、平安桂平为中心内容的和谐桂平建设,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经济增长要上新台阶。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能耗的基础上,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以上,预计到2010年生产总值达到11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6100元;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到2010年财政收入达8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6%以上,到201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累计达200亿元。 

  经济结构调整要上新层次。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35.1∶30.5∶34.4,提升为2010年的28∶42∶30,其中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以上,到2010年工业增加值达到37.6亿元,占经济总量的37.6%;城镇化水平达到20%,非公有制经济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大幅度提高。

  对外开放要上新水平。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进一步消除,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 

  人民生活水平要有新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878元,年均增长7%;农民人均纯收入3590元,年均增长7%。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城乡居民人居环境、出行条件、健康保障有较大改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 

  社会事业要有新进步。全面巩固“两基”教育,适龄儿童入学率、初中毛入学率分别达到99.8%、90%,高中阶段教育要进一步扩大;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明显提高;全市总人口控制在180万人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以下,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围绕上述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桂平市将抓住机遇,着力写好9篇文章:一是建设开放型城市,构建全市发展空间大框架;二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大农业特色经济;三是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努力推进工业化进程;四是发展大旅游产业,促进服务业的发展;加强城镇建设,推进城镇化发展进程;六是以公路建设为重点,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七是全面优化发展环境,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八是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九是坚持以人为本,构建文明进步的和谐社会。 

  桂平市潜在资源是丰富的,开发和发展的前景是美好的。为了实现“十一五”的发展目标,桂平市将充分发挥沿江、沿路,毗邻粤、港、澳的区位优势,采取有效措施,改善投资环境,完善招商机制,改进招商办法,支持和鼓励国内外客商前来投资农业、工业、旅游、文化、环保、基础设施、矿业开发、企业技改和高新科技产业。让我们在北回归线的热土上,在太平天国的故园中,在大成国的故都里,抓住机遇,携手并肩,同心同德,开拓进取,大力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共同创造桂平市光辉美好的明天!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