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08月16日 来源:贵港日报 作者:陈立雄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盛夏的七月,烈日当空,正值竹笋收获季节。我们驱车来到桂平市著名的竹笋之乡——紫荆镇采访。

    紫荆镇地处北回归线边缘,这里山高林密,沟壑纵横,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对发展笋竹生产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笔者前往小江村,只见村路两旁,山坑沟边,山地坡岭到处长满繁茂翠绿的竹子。进入马河坪屯曾英圃户的院子里,只见他父子俩正把一筛筛竹笋端上栅架上晾晒,有横切笋、笋片、发酵笋等。今年已80高龄的曾英圃老人告诉我们,他家在房子周围的坡地和路边共种有数十株笋竹。近年来,每年收入达二三千元。种笋竹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一条门路。随行的镇领导向我们介绍说,像曾英圃户的竹笋收入在紫荆并不是最多的。有着300多户人家的田心村,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有笋竹,年收入多的户达五六千元。该村双平自然屯朱子周户仅竹笋一项年收入就在7000元以上,人均收入达1000元。据统计,去年紫荆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050元,竹笋收入占三四成。
    将笋竹发展成全镇的经济支柱产业,这得益于该镇领导的不懈努力。为了增加山区农民收入,开辟一条致富的门路,紫荆镇领导扬山区之优势,做山的文章,着力抓好笋竹生产。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坚持以当地良好的自然环境条件和丰富的资源优势为依托,制定了“人均种植50株大头笋竹”和“深山大力发展笋竹”的规划,并认真做好资金、种苗、技术等方面的服务工作。经过几届党政领导的努力,全镇笋竹生产不断发展。到目前,全镇笋竹种植面积已达3万多亩,人均近1.5亩,主要分布在田心、大广、元安、大坪、小江、木山等10多个村,年产鲜笋达2万多吨。
    有了笋竹生产基地,紫荆镇领导着力向加工和品牌要效益。一是大力发展竹笋加工业。该镇的笋竹在丰产期,平均亩产鲜笋800—1000公斤,按平均每公斤1元计,年亩产值为800—1000元。若把鲜笋进行深加工,产值可成倍增加,如把1000公斤鲜笋加工成100公斤干笋丝,亩产值可提高到4000—6000元。为此,他们积极引导农民发展鲜笋加工业,并组织技术人员深入村屯农户做好服务工作,使全镇出现了鲜笋加工热。目前,全镇有3000多竹笋加工户,年加工各种笋片、笋丝等100多万公斤,产值5000多万元。二是着力打造紫荆竹笋品牌,拓展国内外市场。为了提高竹笋的品质,该镇积极采取抓基地建设、示范种植等措施,引导农民实行无公害种植,多施农家肥,从而使紫荆竹笋以天然、绿色环保、无公害的上乘品质和脆嫩爽滑可口、味美而闻名,被誉为“素食第一品”。在广西第三届农业科技大集暨玉贵走廊科技大集“名特优新稀”种养产品竹笋类评比中荣获优特产品奖。优良的产品质量,有效地拓展了销路,提高了效益。该镇精制加工的横切笋片、火锅笋丝在上海、北京、武汉等大城市每公斤售价达120元;精制加工的盐渍笋、发酵笋、清水笋、自然菌酸笋等系列产品远销日本、东南亚和港、澳、台等地,实现了出口创汇。
    紫荆竹笋的生产加工还带旺了购销业。每逢竹笋收获季节,各地经销商接踵而至,实行设点收购或委托代购的办法抢购竹笋。仅紫荆圩就有五六十名竹笋等山货经纪人,他们走村串屯,使农民无需出户就能将产品销售出去,且卖得好价钱。
    行走在荆山紫水间,面对青翠的竹林,看着掩映在青枝绿叶中的“竹笋楼房”,笔者顿感这里的山村在变富变靓,这不正是我们需要建设的生态新农村吗?
 
                                                   责任编辑:木偶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admin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