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住“牛鼻子” “造血”增活力 ——“柳城扶贫知多少”之产业发展篇
从“输血”变“造血”,扶贫的本质是“扶人”;从“输血”变“造血”,变的关键在产业。近年来,柳城县牵住扶贫产业带动脱贫的“牛鼻子”,打主导牌、举特色旗、走产业路,不仅要“造血”,还要“造好血”,更要巧“造血”,在“老土地”上玩出了“新花样”,为贫困户的长远发展增动力、添活力、长后劲。
据统计,2017年柳城县有特色产业贫困户4662户,特色产业覆盖率72.42%,有23个贫困村成立了27个专业合作社,覆盖贫困户659户,发展各类短平快产业项目6600多个,有自主发展能力的贫困户每户至少发展有1~2个脱贫产业。
“配型造血” 血量充沛
不管是“输血”还是“造血”,有一个关键是要“血型相配”。柳城县依托原有产业优势,确定了“5+2”(糖料蔗、柑桔、桑蚕、瓜类蔬菜、猪+鸡、优质稻)的发展“菜单”,同时因地制宜,根据不同乡镇的不同特点和发展现状,明确具体产业以及产业布局、规模、重点项目等,为“菜单”增加种植、养殖两大类29项产业项目,供贫困户根据家庭状况和实际承受能力自主“点菜”。
在太平镇黄宜村的稻田里,躺着许多正在“吞泥吐水”的螺蛳,这是当地村民充分利用土地的优势资源,今年大规模引进的。由于采用稻田养螺的模式,可以在一块田里产出两份产值,可观的前景吸引了不少贫困户加入。在东泉镇雷塘村,13户贫困户依托之前发展较好的雷塘村绿宝蔬菜专业合作社,改变一家一户单打独斗的状态,开启“抱团”模式,种植豆角、辣椒等,今年与柳州市螺霸王签订供货合同,发展前景大好,预计每户可增加收入5000多元。在凤山镇,当地贫困户则抱住“禅韵丝缘”现代蚕业(核心)示范区的“大腿”,根据自身条件实现“宜农则农,宜商则商”的灵活发展……精准定位,配血输出,扶贫产业多点开花,繁花似锦。
“名人效应” 事半功倍
“造对血”让血量充沛,而发挥一切可以发挥的力量,将使“造血”事半功倍。在柳城,就发挥“名人”效应,给“名人”舞台,释放其作为致富带头人的能量。
柳城县冲脉镇冲脉社区主任韦美芬是党的十九大代表,也是当地的“名人”,她创办了柳城县最大的小蚕共育基地,带动冲脉镇及周边乡镇100多户贫困户发展种桑养蚕2000多亩,但她并不满足于当前取得的成绩。参加十九大之后,她把许多新思路带回到家乡,并瞄准冲脉屯附近的一片荒地,在2017年流转了约150亩土地,计划种植20亩果桑两用桑树、120亩太空莲并养殖螺蛳,在供游客观赏采摘的同时也酿制桑葚果酒,把冲脉社区打造成“产业+社区合作社+旅游”综合发展的农村旅游生活体验区。
柳城县沙埔镇古仁村的叶亚亮也是一位“名人”,他采用传统工艺腌制的酸笋,经央视美食节目《舌尖上的中国》播出后声名远扬。借着名气的东风,他组织村民成立众林竹笋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引导贫困户种植竹笋,合作社提供技术指导和进行产品加工及销售,为贫困户解决后顾之忧。2016年,他带动23户贫困户种植竹笋500多亩,2017年每亩收入800多元,2018年以后进入丰产期,预计每亩收入1600元以上。据了解,2017年沙埔镇向380余户贫困户发放产业补助134.6万元,全镇已脱贫的177户贫困户中,通过发展产业脱贫的占85%以上。
本报通讯员 张琳
相关阅读xiang guan yue du
天等县:加大扶贫产业奖补力度
为了充分调动广大贫困群众参与产业开发的积极性,早日脱贫致富,天等县日前出台推动扶贫产业发展奖补暂行办法,奖补涉及主导产业项目、自选发展产业项目两大类。 【详细】
柳城县:23个贫困村培育特色产业
日前,柳城县社冲乡洛文村的贫困户得到当地丰如园水果种植合作社赠送的百香果苗,这些果苗将成为他们脱贫的希望。“贫困户+合作社”是该县助力贫困户自主脱贫的有效措施之一,该县积极调动各方资源,以发展支柱产业,培育特色产业,农企联营等多种方式,带动贫困户发展生 【详细】
河池市:通过“八要”推进“十大百万”扶贫产业发展
4月2日,河池市2018年“十大百万”扶贫产业工程现场推进会在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召开。会议总结2017年全市“十大百万”扶贫产业工程推进情况,研究部署今年工作任务。会议要求,全市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功成不必在我”的思想,以“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奉献精神,不贪 【详细】
环江县:川山镇下久村扶贫产业基地覆盖4650户搬迁贫困户
环江为了巩固脱贫攻坚,解决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生存与发展问题,在该县川山镇下久村通过土地流转,租赁经营,创建易地搬迁扶贫产业基地,不断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增强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归属感、获得感,确保贫困户实现搬得出、住得下、能致富脱贫奔小康的目标。 【详细】
大化围绕生态长寿品牌推进扶贫产业纪实
目前,该县共建设富硒农产品县级示范基地2个、乡级示范基地14个,带动贫困群众发展生态长寿经济。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