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4月28日 来源:柳州日报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牵住“牛鼻子” “造血”增活力 ——“柳城扶贫知多少”之产业发展篇

  从“输血”变“造血”,扶贫的本质是“扶人”;从“输血”变“造血”,变的关键在产业。近年来,柳城县牵住扶贫产业带动脱贫的“牛鼻子”,打主导牌、举特色旗、走产业路,不仅要“造血”,还要“造好血”,更要巧“造血”,在“老土地”上玩出了“新花样”,为贫困户的长远发展增动力、添活力、长后劲。

  据统计,2017年柳城县有特色产业贫困户4662户,特色产业覆盖率72.42%,有23个贫困村成立了27个专业合作社,覆盖贫困户659户,发展各类短平快产业项目6600多个,有自主发展能力的贫困户每户至少发展有1~2个脱贫产业。

  “配型造血” 血量充沛

  不管是“输血”还是“造血”,有一个关键是要“血型相配”。柳城县依托原有产业优势,确定了“5+2”(糖料蔗、柑桔、桑蚕、瓜类蔬菜、猪+鸡、优质稻)的发展“菜单”,同时因地制宜,根据不同乡镇的不同特点和发展现状,明确具体产业以及产业布局、规模、重点项目等,为“菜单”增加种植、养殖两大类29项产业项目,供贫困户根据家庭状况和实际承受能力自主“点菜”。

  在太平镇黄宜村的稻田里,躺着许多正在“吞泥吐水”的螺蛳,这是当地村民充分利用土地的优势资源,今年大规模引进的。由于采用稻田养螺的模式,可以在一块田里产出两份产值,可观的前景吸引了不少贫困户加入。在东泉镇雷塘村,13户贫困户依托之前发展较好的雷塘村绿宝蔬菜专业合作社,改变一家一户单打独斗的状态,开启“抱团”模式,种植豆角、辣椒等,今年与柳州市螺霸王签订供货合同,发展前景大好,预计每户可增加收入5000多元。在凤山镇,当地贫困户则抱住“禅韵丝缘”现代蚕业(核心)示范区的“大腿”,根据自身条件实现“宜农则农,宜商则商”的灵活发展……精准定位,配血输出,扶贫产业多点开花,繁花似锦。

  “名人效应” 事半功倍

  “造对血”让血量充沛,而发挥一切可以发挥的力量,将使“造血”事半功倍。在柳城,就发挥“名人”效应,给“名人”舞台,释放其作为致富带头人的能量。

  柳城县冲脉镇冲脉社区主任韦美芬是党的十九大代表,也是当地的“名人”,她创办了柳城县最大的小蚕共育基地,带动冲脉镇及周边乡镇100多户贫困户发展种桑养蚕2000多亩,但她并不满足于当前取得的成绩。参加十九大之后,她把许多新思路带回到家乡,并瞄准冲脉屯附近的一片荒地,在2017年流转了约150亩土地,计划种植20亩果桑两用桑树、120亩太空莲并养殖螺蛳,在供游客观赏采摘的同时也酿制桑葚果酒,把冲脉社区打造成“产业+社区合作社+旅游”综合发展的农村旅游生活体验区。

  柳城县沙埔镇古仁村的叶亚亮也是一位“名人”,他采用传统工艺腌制的酸笋,经央视美食节目《舌尖上的中国》播出后声名远扬。借着名气的东风,他组织村民成立众林竹笋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引导贫困户种植竹笋,合作社提供技术指导和进行产品加工及销售,为贫困户解决后顾之忧。2016年,他带动23户贫困户种植竹笋500多亩,2017年每亩收入800多元,2018年以后进入丰产期,预计每亩收入1600元以上。据了解,2017年沙埔镇向380余户贫困户发放产业补助134.6万元,全镇已脱贫的177户贫困户中,通过发展产业脱贫的占85%以上。

  本报通讯员 张琳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芝洲莫鱼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