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5月23日 来源:宁明县委宣传部 作者:周贻刚 何勇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为完成21个村6075户2.4万贫困人口今年脱贫出列,实现全县2018年脱贫摘帽目标,作为自治区级贫困县和石漠化片区县的宁明县,立足把产业扶贫作为决胜脱贫攻坚的根本举措,通过“三管齐下”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和村集体经济发展,为实现全县脱贫摘帽奠定了坚实基础。2017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10627元,增长10.6%。全县162个村(社区)中,集体经济收入超过5万元的有6个,收入2-5万元的有50个,52个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达2万元以上。2018年,全县所有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将超过3万元,其中10个村收入将超过10万元。

  强化“三方力量”。该县着力强化“三力”,为扶贫产业和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动力保障。一是强化党委领导力。他们及时成立扶贫产业专责小组和村级集体经济工作领导小组,由3名县委常委分别担任正副组长。并设立产业办和村集体经济办,落实8名专职干部,负责工作协调和督办落实。二是强化集体带动力。该县在崇左市率先完成村民合作社建设,以“企业+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充分发挥合作社在产业发展中的带动作用,带领群众“抱团发展”,有效提高产业组织化、规模化水平。三是强化党员引领力。他们深入推进“党建+”,提倡村“两委”主官兼任村民合作社社长,引导支持党员领办、创办专业合作社,组织党员结对帮扶贫困户,使扶贫产业与村集体经济发展同频共振。

  创新“三种模式”。该县围绕特色优势扶贫产业,创新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一是互助托管模式。宁明县共有甘蔗面积70万亩,年产甘蔗300万吨,全县蔗农30万人,占总人口44万的68%;其中蔗区贫困人口4万,占贫困人口总量的56%。为此,该县把蔗区作为最大的扶贫战区,以村为单位组建甘蔗生产互助组,由村民合作社领导,整合劳动力资源,在蔗区开展换工互助、有偿服务、土地托管等。村民合作社通过托管荒地委托互助组种蔗获得每吨10元利润分成,还得到糖厂每吨2元和县财政给予每村5万元扶持,预计每村年收入超6万元。同时,用好用足边境贸易政策,组建边民互助组在口岸、边贸互市点开展进出口贸易,交易利润的10%作为村集体收入,年获利15万元以上。目前,全县已组建甘蔗生产互助组42个、边境贸易边民互助组5个。二是村企联营模式。该县注意盘活林业资源,实行村企联营,努力做大林区村集体经济“蛋糕”。如寨安乡立门村通过“四级联营”,即林场、乡、村、屯按股份联合经营集体林场,村集体年收入3万元以上。在世界文化遗产地花山岩画景区内的城中镇耀达村则与旅游企业合资购买中巴车运营,预计村集体年收入25万元。目前,全县通过村企联营使年收入实现3万元以上的村有12个。三是扶贫车间模式。该县抓住政策机遇,实施“厂房式”“居家式”“田间式”“混合式”等4类扶贫车间,开辟村集体增收新渠道。如海渊镇那功村利用旧办公楼与华凯电子公司合作建立“厂房式”扶贫车间,村集体年租金收入4万元。城中镇浦瓜村与华凯电子公司合作建设“居家式”扶贫车间,村民合作社每月获得车间产值10%的收入,以及公司给予的务工满3个月的贫困户人头200元的奖励,实现了三方共赢。目前,全县已建成扶贫车间148个,带动行政村35个,吸纳贫困户9500多人。

  主攻“五大战区”。该县结合县情实际,科学谋划产业,让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少走弯路、加快上路。他们立足贫困人口分布特点和产业支撑度,将全县脱贫攻坚主战场划分为蔗区、林区、景区、边贸区、现代农业区“五大战区”,重点发展牛、贸、旅和糖、农、木“3+3”特色产业,产业覆盖率90%,为发展村集体经济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科学出台《“五大战区”扶贫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关于加快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意见》,聘请专业团队制定《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规划》等政策文件,明确总体目标、工作任务、具体措施。该县还成功打造“蔗-牛-菇-肥”项目,即用蔗叶养牛,再用牛粪种植茶树菇,产完茶树菇后的菌棒和牛粪再加工成肥料,形成循环产业链,收益好,很受群众欢迎。目前,全县肉牛存栏近4万头,带动贫困户1.3万户。此外,他们还打造了花山田园现代农业示范区等15个产业扶贫示范点,在全县营造了做大扶贫产业、做强集体经济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周贻刚 何勇)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发布:广西县域资讯共享发布平台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