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3月21日 来源:宁明县脱贫攻坚指挥部综合协调组 作者:陆铁山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花山脚下,耀达村游人如织,村民们开农家乐,制作出售旅游工艺品,改造老房子,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蔗海之中,甘蔗互助组破解了砍运难题,种蔗、养牛、种菇、加工肥料,群众在蔗区循环产业链中获益;爱店镇边境口岸,村民们加入边民互助组,从事边贸生意红红火火……时下,脱贫攻坚的决战冲锋号角响彻了宁明的每一个角落,宁明县全民聚力、众志成城发起“总攻”,创新扶贫机制和模式,精准聚焦,把贫困群众拉进产业化链条,每一位贫困群众正享受着扶贫红利。

  宁明县地处广西西南边陲,属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县和广西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5年底,全县共有贫困村52个、贫困户17562户、贫困人口71949人,贫困发生率18.9%。为了早日消除贫困,让群众过上幸福的好日子,三年来,宁明县党委政府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强化顶层设计,加强组织领导,层层压实责任,举全县之力推进精准扶贫、脱贫攻坚工作。2016―2018年,经第三方评估,宁明县共有37个贫困村、15071户贫困户、64277名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2.32%。

  党建引领,锤炼作风,凝心聚力决战脱贫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贫困地区的发展靠什么?千条万条,最根本的只有两条:一是党的领导;二是人民群众的力量。当前,脱贫攻坚一线,已成为宁明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主战场。

  该县大力推行“党建+扶贫”工作,从县级到村级自上而下建立强有力的脱贫攻坚三级临时党组织,强化党的领导,通过层层签字背书,压实每一级党组织的主体责任,形成上下联动、分级负责、协同作战的网格化管理体系。建立实行党员联户制度,全县4860名党员分别与5.8万户群众结对联户,实打实解决问题。同时设立脱贫攻坚承诺榜,广泛开展“我是党员,脱贫攻坚跟我上”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各级组织和社会力量向党组织看齐,党建促脱贫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其中,涌现出一批事迹感人的党员扶贫先锋。比如老父亲过世时仍奋战在一线扶贫的县人大常委会主任陆伟宁,儿子病逝第二天就强忍悲痛、率队到广东劝学的峙浪乡乡长黎明华,没休完产假就带着4个月大的宝宝奔走在一线扶贫的城中镇挂职副镇长李英媛等。

  同时,建立了脱贫攻坚责任、研判、激励、问责四大机制,以及“赛马制”机制、周会制度、量化考评制度、流动“红黄旗”评比、脱贫光荣户评比等一批扶贫工作考评制度,确保脱贫攻坚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全县营造赛成绩、赛水平、赛能力的比学赶超氛围。

  在全县驻村工作队、村组干部、农村党员骨干和入党积极分子队伍中,宁明深入开展脱贫攻坚“大走访”活动,按照“六必访”“六必看”工作程序,确保扶贫对象精准。在大走访中,宁明县重点找出全县扶贫工作中所有存在的问题,全面推行“大排查解决”活动,对排查出来的问题进行实时动态管理。

  宁明县还组织全县帮扶干部深入开展每周到村屯一次、每月到村屯住一晚、与贫困户吃一餐饭、开一次家庭会议、解决一个问题、核对一次信息、打扫一次卫生、照一张合影 “八个一”活动,以解决问题为导向,以提升满意度为核心,认真倾听群众意见建议,进一步宣传扶贫政策,有效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特别是贫困户的真心欢迎。此项举措得到了自治区、崇左市党委主要领导的肯定。

  脱贫攻坚永远在路上。在党的引领下,宁明县广大党员干部坚守“干部作风越硬,群众脱贫越实”的基本理念,践行“脚下有泥,心中才有底”的群众路线,以身作则、真抓实干,正以不破楼兰誓不还的斗志、背水一战的决心、抓铁有痕的作风,带领全县各族人民全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不让一户困难群众在奔小康路上掉队。

  产业扶贫,精准发力,激活脱贫新动能

  贫困群众要脱贫,必须依靠产业,没有产业支撑,群众就算脱贫了也容易返贫。宁明县坚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的要求,立足当地实际,精准发力,探索高效谋划产业致富路、找准产业突破口。围绕蔗区、林区、景区、边贸区、现代农业区“五大战区”,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把产业发展作为宁明脱贫攻坚的务本之策和长效之举,积极探索甘蔗互助组、边民互助组、濑江旅游扶贫等鲜活有效的扶贫新模式。县级“5+2”特色产业覆盖全县162个行政村,产业覆盖率96.76%,累计带动贫困户6.7万多人。

  爱店镇边民抱团成立互助组参与边境贸易,每人日均收入40-60元左右;峙浪乡宁浪农业有限公司、军伟养殖有限公司、广西宁明亿品尚农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等3家农业企业带动贫困户加盟种养,直接带动周边村民就业,壮大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城中镇耀达村打造成了“生态传统村落”,旅游配套项目日益完善,吃上了“旅游饭”……贫困户受益的例子在宁明数不胜数。

  糖料蔗是宁明的支柱产业,也是最大的扶贫产业。宁明县将蔗区作为最大的扶贫战区,狠抓“双高”基地建设,成功打造了用蔗叶养牛、用牛粪种植茶树菇、再把产完茶树菇后的菌棒和牛粪加工成肥料的“蔗-牛-菇-肥”循环产业项目。目前,全县共完成“双高”基地建设23.48万亩,覆盖贫困户5609户;全县肉牛存栏4.3万头,带动贫困户5378户。

  同时,在蔗区内以村为单位组建甘蔗生产互助组,在蔗区开展换工互助、有偿服务、土地托管,解决“有地没人耕,有人没地耕”问题。目前,全县已组建甘蔗互助组108个,覆盖蔗区28万亩,占全县70万亩甘蔗种植面积的40%,带动贫困户931户2500多人。

  借助世界文化遗产——花山岩画品牌名片,宁明县大力推进旅游扶贫产业。目前,全县建成乡村旅游扶贫示范点18个,带动贫困群众1200户;组建花山铜鼓、仙琴、山歌传唱等民俗表演队10支,带动村民直接就业500多人,间接就业2000多人。城中镇耀达村成立岜莱贝侬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100多户贫困农户对当地传统的古法制糖与糖波酒进行整合与开发,年生产销售红糖13万斤、糖波酒1.7万斤以上。

  此外,宁明还创新林地托管模式,鼓励龙头企业派阳山林场与村民合作社合作,对林区荒地、低产林、疏残林等林地进行承包经营,解决林地丢荒问题。合作社可获得原材料收购奖励每吨10元以及劳务中介费用,预计每村年收入4万元;林场提前预支前三年分红给群众,实现多方共赢。目前,全县林地托管面积3800亩,受益6个村、带动贫困户193户748人。

  产业扶贫过程中,宁明县大力建设“厂房式”“居家式”“田间式”“混合式”四类扶贫车间,开辟了贫困户和村集体增收新渠道。在“厂房式”扶贫车间,贫困户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居家式”扶贫车间依托花山景区、温泉度假区、民族山寨等景区景点,引导周边群众利用农家庭院、民宅建设小微型扶贫车间,开发旅游纪念品、土特产等。“田间式”扶贫车间以“公司+基地+贫困户”的模式,组织贫困户发展甘蔗生产、肉牛养殖、鸡鸭养殖、林下经济等特色产业,增加生产性收入。“混合式”扶贫车间,引进企业在县城建立“母车间”,在乡镇建立“子车间”,通过鼓励企业在县城设立总厂、在乡镇设立分厂,吸纳群众就业。目前,全县共有扶贫车间77个,其中就业扶贫车间45个,带动贫困户就业332人,人均月收入1200-1800元。

  “以前忙完农活就在家里闲着,什么也干不了,现在‘扶贫车间’建在家门口,在村里就可以打工挣钱了,还不耽误种地、照顾家里,真好!” 城中镇浦瓜村贫困户骆林萱利用农闲时节在蒲瓜村“扶贫车间”打工,加工电子产品,一个月能挣到1700多元。

  全民参与,扶贫扶志,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扶贫先扶志。宁明县自上而下形成了浓厚的脱贫攻坚氛围,群众自发参与到这场决战贫困的战役中。

  宁明县发动党员干部、后盾单位、爱心企业、爱心人士捐款捐物,争取粤桂扶贫协作帮扶物资,以村为单位组建脱贫攻坚“爱心超市”,群众通过积分领取生活物品,有效激发了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提高了他们对脱贫攻坚工作的满意度、认可度,贫困群众思想从“要我脱贫”变成“我要脱贫”。目前,全县建立了162个村级扶贫“爱心超市”、2个屯级“爱心超市”、1个爱店“老乡家园”易地搬迁点“爱心超市”。

  同时,宁明县创新推行“村决策、乡统筹、县审批”项目建设模式,赋予了群众自主权。坚持“做什么由群众说了算,怎么做由群众参与,做得如何由群众评判”,将扶贫项目下放到村一级,把决定权交给群众,提高了群众的参与度、积极性和获得感。通过“五议两公示”,屯级党支部提议、村民小组会议、村两委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大会依法决议项目计划,前期公示项目计划、后期公示项目中标结果,保障群众知情权参与权,确保资金使用安全。2018年,全县累计整合投入2.49亿元,实施162个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村屯巷道、饮水安全、排水排污、垃圾处理等项目3250个,改善了群众的生活、生产条件,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此外,在县电视台开设的脱贫攻坚“电视夜校”,通过扶贫资讯、先进典型、政策宣传等板块,全方位提供扶贫政策、种养技术、产销信息、就业需求等各种培训内容,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激发了群众脱穷帽、奔小康的内生动力。

  “千斤重担大家挑,全县上下一条心”。在脱贫攻坚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花山儿女正凝心聚力,为夺取全县脱贫摘帽的最后胜利倾力奋战,奋笔疾书时代脱贫新篇章。(陆铁山)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发布:广西县域资讯共享发布平台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