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阳光和煦。在武宣县二塘镇石耈村甘蔗种植基地里,农用车来回奔忙,蔗农忙着耕地施肥,蔗苗钻出地面拔节生长。
站在“双高”糖料蔗基地地头,蔗农张丽青的心里特别踏实——她已经跟村民合作社签订了订单合同。“今年冬榨季,收购价是520元/吨,甘蔗进厂后30天内,蔗款就到账了。”张丽青说,订单合同让她不再担心没有糖厂收蔗,也不用操心蔗款被拖欠。
作为自治区糖料蔗“订单农业”先行试点县之一,武宣深化糖业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推广订单合同,不断增强糖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竞争力,加快糖业“二次创业”步伐。
为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糖业高质量发展,该县成立领导小组,制订工作方案,将32.5万亩糖料蔗订单签订任务细化分解到各乡镇,明确工作要求及完成时限,形成一层抓一层、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有序推进全县糖料蔗订单签订工作。该县还通过召开各级动员大会、专题座谈会、媒体宣传等形式,广泛宣传订单农业的政策、目的和意义,引导群众转变观念,支持“订单农业”模式。
合同条款是否合理?签订模式是否适合?该县组织县、乡、村三级代表召开研讨会,充分听取村民代表、制糖企业的想法意见,充分尊重蔗农和糖企的自主权。大家统一意见:合同条款制定以“收购价格、蔗款兑现、扶持政策、收购年限”四大要素为重点,签订模式以“村民合作社签订为主、种植大户和种植公司签订为辅”的模式运作。工作领导小组同时提醒各方,合同应该“宜简则简”,签订模式应该“适用为上”。
最终,该县“订单农业”合同签订模式主要有三种:
一是种蔗散户联名与村民合作社签订合同,村民合作社再与制糖企业签订合同。二是种蔗面积达10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直接与制糖企业签订合同;三是种植公司或种植专业合作社直接与制糖企业签订合同。
“糖企与合作社签订模式,是涉及面最广也是重点推行的模式。”武宣县糖业发展局有关人员介绍,这种模式兼顾广大种蔗散户的利益,又能实现合作社与糖企合作的“双赢”,因而推动顺利。
“原料蔗是制糖企业的命脉,蔗区是企业的‘第一车间’。”广西博宣食品有限公司农副业部经理罗家立说,“订单农业”不仅保障了蔗料来源,让企业生产心中有数,还能让企业和蔗农建立起良好关系,增强企业大胆扶持农业的信心。
“订单一签,价格稳,民心定。糖厂还将甘蔗种、砍、运授权给我们,同时给予扶持扶助,有利于合作社的发展壮大,我们拥护这项改革。”石耈村村民合作社社长赵怀科说。
据了解,武宣县农业人口39万人,是国家糖料蔗生产基地县。自2015年以来,该县强力推进“双高”糖料蔗基地建设,高产高糖优良品种的种植面积比例逐年提高,项目区良种覆盖率达100%,现有糖料蔗种植面积32.5万亩,2018/2019年榨季产糖料蔗170万吨。目前,县内两家制糖企业与113个村民合作社、131位种植大户、1个种植公司、2.4万名蔗农分别签订了合同,全县已全部完成糖料蔗订单签订工作。
相关阅读xiang guan yue du
大化县:电商订单农业让扶贫更精准
大化瑶族自治县雅龙乡雅林村的贫困户蒙月姬打算在玉米地里套种5亩黑豆,她去年收获的140公斤黑豆,让家里增收了1100多元。 【详细】
东亚糖业:推行“订单农业”筑牢发展根基
近年来,东亚糖业集团持续推行“订单农业”,通过农企对接,以销定产,实现产销衔接、农企互惠,形成了企业、蔗农、政府多方共赢的格局,稳固了集团公司的原料保障体系。上榨季集团甘蔗种植面积187.8万亩,进厂甘蔗874万吨;2018/19榨季,集团甘蔗种植面积191万亩,预计 【详细】
东亚糖业:推行“订单农业”筑牢发展根基
近年来,东亚糖业集团持续推行“订单农业”,通过农企对接,以销定产,实现产销衔接、农企互惠,形成了企业、蔗农、政府多方共赢的格局,稳固了集团公司的原料保障体系。上榨季集团甘蔗种植面积187.8万亩,进厂甘蔗874万吨;2018/19榨季,集团甘蔗种植面积191万亩,预计 【详细】
武宣县:卜玉村脱贫立志拔“穷根”的实践
矢志不移拔穷根——靠着这股韧劲,武宣县武宣镇卜玉村硬是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完成了备受瞩目的三级跳:通了路;用上了电灯电视自来水;家家户户有产业,有住房,贫困发生率降至0.07%。 【详细】
大化县:发展订单农业 激发乡村新活力
今年以来,大化瑶族自治县注重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推进“互联网+”经营模式,积极发展订单农业,激发农业新活力,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助推乡村发展。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