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8月09日 来源:南宁日报 作者:记者 何任朗 通讯员 陈寿欢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技术人员在横县校椅镇贺桂村茉莉花扶贫产业示范园指导花农。记者何任朗 摄

  横县南乡镇大沙村委桑蚕产业示范园规模养蚕。 记者何任朗 摄

  “以前都是到广东去打工,现在有了扶贫产业园,可以在家门口打工、摘花,又可以照顾老人、小孩,感觉幸福多了。”横县校椅镇贺桂村村民黄月萍满脸喜悦地说。在横县,像黄月萍一样依靠扶贫产业发展,不断增加收入,实现脱贫致富的有很多。2016年以来,横县累计减少贫困人口30646人,46个贫困村脱贫摘帽,贫困发生率降至2018年底的2.2%(按农村人口88万人计)。

  目前,横县已实现全县56个贫困村都有一个主导产业、一个扶贫产业示范园、一个村民合作社、一帮致富带头人、一个得力好班子,正在大力发展养蚕、养鸡、养羊、茉莉花种植、茶叶种植、百香果种植等产业,一张扶贫产业“网”不断扩大延伸,覆盖当地的贫困村、贫困户。

  一朵茉莉香遍千家万户

  黄月萍所在的贺桂村现如今已脱贫摘帽,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节节攀升,群众日子越过越好。对于未来的发展,贺桂村村支书黄旭升充满信心地说:“目前村子已流转150亩土地建设扶贫产业示范园,以做大茉莉花产业,仅发放给村民的租金就达12万元,加上10多万元的务工收入,预计今年茉莉产业园产值达到150万元。”

  同样,在校椅镇榃汶村委白村,贫困户李海兰也体验到茉莉花带来的效益。“我的茉莉花种下2个多月,现在已经逐渐有鲜花开始收成。”李海兰说,今年3月,她获赠6500株免费花苗,在自家田地栽种了1.35亩茉莉花。

  榃汶村委是贫困村,整村贫困户78户,目前70%贫困户种上了茉莉花。榃汶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卢艺说:“种一亩茉莉花年均收入在1.5万元左右,四口之家的贫困户基本上一年就可以脱贫。”

  近年来,横县积极发挥茉莉花优势特色产业,大力扶持广大群众种植茉莉花,每户每种植1亩茉莉花给予产业奖补600元。截至目前,该县累计补贴种植3072亩茉莉花,奖补181万元,贺桂村、榃汶村、长淇村等10个村通过茉莉花(茶)产业实现脱贫。

  一个平台盘活农副产品

  “自从马总到村收木瓜丝以后,木瓜丝都不够卖了,价格也不断上涨,这几天收购价已经涨到12元/斤。”农民谢天富说。靠着家里的两亩木瓜地,谢天富去年顺利摘掉了贫困户的穷帽子。

  自2015年云上茉莉科技有限公司马小华的电商团队瞅准北方市场,开发横县木瓜干丝、木瓜酱菜等产品,瓜农们的收入不断上涨,鲜果、割浆、干丝收入加在一起,每亩瓜田产值最高达1万元。

  2017年,云上茉莉科技公司通过淘宝年销木瓜丝近20万公斤,带动当地农民增收700多万元。瓜农从之前单纯的亩产2000多元的收益上升至现在六七千元。横县横州镇学明村在2017年脱贫的23户74人中,有14户是通过参与木瓜产业而成功实现脱贫的。

  “从烂在地里无人问津,到现在一瓜难求,‘互联网+精准扶贫’盘活带动了整个木瓜产业。据测算,每年木瓜产业能为横县农村增收超过1亿元。”横县电商办副主任黄振武说。

  为加快电子商务力量汇聚贫困村、贫困户,横县精选56家电商企业与56个贫困村结成帮扶对子,125个电商从业者与650多个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95个村淘合伙人与56个贫困村第一书记结成帮扶对子。通过电商带动,累计帮助贫困村增收8500多万元,2000多户贫困户从电商发展中受益。

  一个车间带动脱贫致富

  “现在工作生活都很方便,不用再外出打工,这个月我收入达到2000多元……”家住横县那阳镇三合村庙脚屯的贫困户蒙宏芬笑着说。横县那阳镇永华手套加工厂的员工多为留守妇女,主要来自那市社区、三合村委、上茶村委。工厂积极响应政府号召,本着惠民的宗旨,优先吸纳贫困劳动力和留守妇女就业。

  近两年来,横县多次组织贫困村第一书记、村“两委”干部外出考察,学习先进经验,把学到的经验与本地实际相结合,采取“经济能人+扶贫车间+贫困户”模式,把“就业扶贫车间”建在村里,岗位设在家门口,较好地解决了留守妇女、贫困户就近就业、脱贫增收问题,使“就业扶贫车间”成为民心工程、精品工程。

  横县马山镇汗桥村于2017年10月通过“经济能人+扶贫车间+贫困户”模式,引进本地手工加工型企业,利用10万元扶贫资金购置机器设备,腾出村委闲置的3间办公室成立“小康玩具厂”加工点。村里留守的妇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免费参加培训后即可上岗就业。小康玩具加工厂是横县首批“就业扶贫车间”,在马山镇4个村委发展了就业扶贫加工点,分布在汗桥村、西竹村、罗板村和双桥村。

  “横县的‘就业扶贫车间’分为厂房式和居家式两种模式,我们通过专项扶贫资金、免费技能培训等方式,促进企业、村集体、贫困户互助多赢。”横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黄元海说。

  横县通过资金激励、政策扶持等举措,不断加强就业扶贫载体建设,结合当地传统文化、自然生态、产业基础等引导贫困劳动力居家从事工艺制作、农产品加工,鼓励企业创造就业岗位,吸纳贫困劳动力,让农村贫困人口实现在村门口、家门口灵活就业,使贫困户获得稳定增收。

  2018年,横县人社局与县财政局、县扶贫办三部门联合认定就业扶贫车间20家,其中厂房式(工厂式)就业扶贫车间17家,居家式就业扶贫车间3家,共吸纳2084人就近就业,其中,贫困劳动力121名。目前,已有5家就业扶贫车间获得一次性带动就业奖补,共计3.1万元。

  一个模式变“输血”为“造血”

  走进横县南乡镇大沙村委桑蚕产业示范园看到,虽然产业园的养育培训办公大楼还在建设中,但并不影响大沙村的贫困户韦厚新到产业园务工。

  “产业园的养育培训办公大楼正在建设,我来帮工每天有近100元的收入。我家已经流转了一部分土地给产业园,每亩的租金收入为每年700元。”韦厚新笑着说,待明年产业园完全建成,她不仅有务工收入,还可以借机提高养蚕技术,靠卖蚕茧得到更多收入。

  记者了解到,大沙村委桑蚕产业示范园按“龙头企业+贫困村(基地)+贫困户(农户)”模式进行运作,租赁流转土地520亩,每年按700元/亩一次性付租金给农户。大沙村村民合作社投资100万元,按保底增值模式,保证贫困村集体分红10万元以上,增加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

  贫困户及村民到产业园务工可得到报酬,保证了农民增收。还设置固定岗位50个以上吸收部分贫困户进入基地参与养蚕和桑园管理,真正实现贫困户有持续稳定的土地租赁流转租金收入、村集体分红收入和劳务收入。在横县,不仅大沙村委桑蚕产业示范园让贫困群众增加收入,全县56个扶贫产业园也正在增强贫困村的“造血”功能。

  近年来,横县积极组织开展产业扶贫工作,大力推进扶贫产业与多种经营形式融合发展,通过发展农业示范区、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以及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提升产业扶贫“造血”功能。同时,加大对扶贫产业资金奖补到户和对村级集体产业的重点支持,使扶贫产业建设既有面上覆盖,又有点上支撑。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芝洲莫鱼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