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编,是利用芒草等野生植物纯手工编织生活用具或工艺品,博白的芒编工艺品尤为出名。从最初的家庭作坊到创办乡镇企业,芒编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成为博白的支柱产业之一。
莫承振是博白远近闻名的芒竹编织能手。2007年,他凭借高超的手艺,获得“广西编织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莫承振说,莫家人会将芒编事业一代代坚守传承下去。
▲编织工艺厂样品展示区。
耳濡目染
从小掌握芒编技巧
走进博白县民族编织工艺厂的芒编样品展示区,3万多件展品令人目不暇接。这里是编织品的艺术王国,也是莫承振等人传承先辈手艺,对外展示博白芒编技艺的窗口。
史料记载,博白县的编织传统由来已久,在明清年间就有编织草席、竹篮、竹笼、笠帽的习惯。莫承振,1958年出生于博白县博白镇城东村莫屋东组。在这里,编织几乎是人人都掌握的一门手艺。
在莫承振的记忆里,小时候,父母白天参加生产队劳动,到了晚上,村民们聚集在一起,点起煤油灯,编织竹笼、笠帽等生活用品,孩子们在旁边打闹嬉戏。耳濡目染下,莫承振也掌握了芒编技巧。
上世纪60年代末,城东村莫屋东组成立了一家编织工艺厂,让村民利用闲暇时间赚点钱。“1968年,我正好10岁,开始从简单的竹笪(音:dá)编起,编好一张能得3~5分钱。”莫承振回忆道。
编织高手
18岁就当上厂长
一个关键转折点。那天秋天,博白县外贸局负责出口工作的工作人员,拿了几只竹手笼到广州外贸商品交易会上展销。精美的竹手笼一亮相,立刻获得客商们青睐,其中一名香港客户一下子就订了200多只。
小小的竹手笼,开启了博白县编织产业迅猛发展的大门。上世纪70年代,博白以村公所为单位,掀起了一股“编织旋风”。到1979年,博白县有13个乡镇办起编织工艺厂90个,从业人员达5000多人,博白县“编织工艺之乡”初现雏型。1974年,莫承振高中毕业后,到城东村公所手笼编织厂,从事竹编制作工艺技术。“我父亲向我传授了一些独特的编织技艺。”在父亲的指导下,莫承振迅速成为一名芒竹编织高手,能把一片竹片削成15层篾片,厚度仅有0.1毫米。
1976年底,莫承振刚满18岁,就被村民推上厂长的位置。“由于之前管理不善,我接手时,厂里的情况并不好,账面上只有100元的生产资金。”看着眼前的情景,莫承振心里在打鼓,不知道是否能担起这份重任。
上任之初,莫承振致力于市场开发,在继续生产传统竹编工艺品的基础上,研究开发了芒、藤、木等编织工艺品。结果,新研发的产品深受市场欢迎,一时供不应求,其他工艺厂见此情况后争相效仿。
艰苦创业
产品名扬海内外
1979年,莫承振带着样品,参加广州进出口产品交易会。在交易会上,莫承振看到一个竹编的手提箱居然可卖出八九元钱,“这在当时可是个好价钱,而一根竹子就能做几个手提箱。”从广交会回来后,莫承振意识到,随着中国市场逐步对外开放,外商对编织工艺品会有大量需求。大力发展出口工艺品,或许就是芒编产业发展的机遇。
1980年,莫承振拿出积攒的300元钱,独立承包城东村莫屋东组编织工艺厂。从销售渠道到生产质量把关,莫承振都亲力亲为。
起初,莫承振一个人带着样品,跑到广州、深圳、南宁、玉林等地,签订了一批编织工艺品供货合同。合同签下来了,工厂生产需要的启动资金却没有。怎么办?莫承振向银行贷款,工作人员用怀疑的眼光看着他:“你能行吗?”没能拿到银行贷款,莫承振只得挨个向亲朋好友借了20万元。
那时,莫承振晚上在厂里自制模具,白天把模具、原材料、配件发到各家各户。“不管刮风下雨还是烈日当空,我每天骑着自行车跑数十公里,回到家倒头便睡,根本没时间照顾家里。订单多的时候,还经常要通宵赶工。”
随着生意越做越大,莫承振生产的编织工艺品远销欧美、东南亚等38个国家和地区。
1993年,城东村的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4676万元,其中,企业总产值10474万元,被群众称为“亿元村”,并荣获“广西十强村”称号。
坚守传承
让编织工艺放光彩
2008年,受国际经济大环境影响,国外客商订单大幅减少,博白县一些编织企业纷纷停产。当地不少世代以编织手工艺为生的家族都转行了。“生意再难做,这门手艺也不能丢。”莫承振膝下有三名子女,他希望芒编手艺能一代代传承下去。目前,他让大儿子莫志军负责编织厂设计、生产等具体业务。作为一名80后,莫志军对芒编产业的发展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这几年,他一直在思考,博白芒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才能更好地提升其自身的艺术价值,往工艺品和艺术品方向发展。“我们需要从产品价值和种类上打开突破口。”莫志军说。
▲莫承振和儿子莫志军在检查样品。
为适应市场变化,如今,博白县的编织企业纷纷转型,生产原材料由过去的竹、芒,变得更为多样化,加入了藤和塑料等;由生产普通生活用具,转为制作高档、时尚、新颖的工艺品。
不过,目前博白县芒编产品大多仍是手工生产,生产模式是把单子发给工人,让工人在家里制作,存在返工率高、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为提高产品的质量水平,在莫志军的规划中,编织厂要按照正规生产流程进行操作,把工人招进厂里,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对他们进行培训、管理,力求芒编产业发展更上一层楼,让民族编织工艺绽放更夺目的光彩。
相关阅读xiang guan yue du
博白县:昔日猪场变“扶贫车间”
“去年6月,经帮扶干部推荐到制衣厂工作后,我平均每月工资超过3000元,这样既能照顾家庭,又能稳定增收,日子比以前好过多了。”朱秀琼满脸喜悦地说。 朱秀琼是博白县亚山镇互卫村岭背队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身患残疾。她所工作的博白润大制衣厂的前身是一个规模 【详细】
博白县:易地扶贫搬迁城东新区安置点见闻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博白县坚持“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原则,按照“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六类标准,将易地扶贫搬迁脱贫工程作为全县精准脱贫头号工程、头等大事,精心组织,精心谋划,精准发力,平稳、有序、规范、高效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如今,博白县各 【详细】
博白县:“1+2+N”打造村集体经济升级版
“今年我村生猪养殖真的是遭受到灭顶之灾,不过,我们村‘两委’班子大胆求变:今年6月开始,我们从生猪养殖转型猪肚菇食用菌种植,现在农户盈利已有30多万元。”日前,博白县博白镇柯木村党总支部书记冯有政指着利用闲置猪舍种植出来的食用菌自豪地说。 【详细】
博白县:桂源生态循环产业(核心)示范区项目开工
8月27日上午,博白县桂源生态循环产业(核心)示范区项目开工。该项目总投资6800万元,将以特色农业发展助力脱贫攻坚工作。市长韦韬出席开工仪式并宣布项目开工。 【详细】
博白县:柠檬产业扶贫示范基地开建
最近,投资200多万元的博白县江宁镇四联村300亩柠檬产业扶贫示范基地正式开工建设。至今,该基地已种上优质脱毒柠檬苗1500棵,并在柠檬基地套种中药材。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