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10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记者 徐顺东 通讯员 陈仁宝 岑秀杯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采桑叶、喂蚕、装蚕茧……

  国庆黄金周,在德保县那甲镇大章村联合发展桑蚕产业示范园里,蚕农每天都在忙碌着。

  “加入村村联建合作社后,桑叶充足,技术指导到位,蚕茧质量高,价格也比往年提高了一些。”10月6日,蚕农甘府安说。今年联合桑蚕产业园共有500多亩桑园,养蚕30张,有4500平方米蚕房,共覆盖250户贫困户,预计今年户均比去年单干增收1000元以上,村集体经济收入预计达4万元。

  该村采取“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的抱团经营模式,即通过“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利益共享”的产业化运行机制,实行统一签订合同、统一进购生产资料、统一技术指导、统一产品销售“四个统一”,提高合作社对接市场的能力。

  该合作社是该县依托抱团发展,壮大桑蚕产业的典范。

  种桑养蚕产业是德保县最大的扶贫产业。截至今年9月底,全县桑园种植面积达6.2万亩,覆盖12个乡镇167个行政村。其中贫困村占81个,占比48.5%,发展种桑养蚕的贫困户1347户,预计户均养蚕年收入近万元。

  德保县山多田少,以种植水稻为主,杂种玉米、黄豆、红薯等粮食作物,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科学管理,经济作物单产低、效益差,群众生活很贫困。但是该县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自然条件不错。

  “我们要脱贫,一是必须选择农民有能力种且经济效益较好的产业;二是走适度规模化路子,有利于产业壮大和降低成本。”该县扶贫办一位负责人介绍,经过两年的试种,2012年,该县进一步论证,认定种桑养蚕适合发展,即推行采购桑苗、蚕房建设、协议收购等补助政策,打造适度规模桑蚕产业。

  德保县整合分散在各家各户手中的旱地水田,解决“有人无田种”“有田无人种”问题。该县12个乡镇组建土地流转中心,180个行政村均组建了土地流转服务站,有效推动土地流转工作开展。该县燕峒乡流转土地9000多亩,成立了4个桑蚕专业合作社,集中成片进行土地流转,打破组界,跨组承包,让适度规模种植成为现实。2018年,该乡蚕茧产量超30万公斤、产值1500万元,带动73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在该县龙光乡陇者村桑蚕基地里,桑叶一片绿油油,长势旺盛喜人,蚕房里,蚕儿吐丝,一派丰收景象。“短平快项目加抱团发展,群众增收了。”陇者村党支部书记梁恒讨介绍,该村共有桑蚕100亩,成立桑蚕种养合作社后,实现了全村贫困户产业100%覆盖,还与其中26户贫困户签订务工协议。

  德保县利用深圳对口帮扶协作财政帮扶资金,投资该县粤桂扶贫桑蚕产业园区项目。该项目按照“一区(示范区)三园(产业园)”目标,建设2700亩标准桑蚕产业示范区,包括燕峒那布园1200亩、马隘排留园1000亩、足荣陇翁园500亩,辐射带动全县桑蚕产业。同时,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签订蚕业发展战略合作协议,为全县桑蚕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加大种桑养蚕技术推广和技术培训力度,保障产业发展的技术需求。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夏影影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