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11日 来源:广西日报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盐灶村养牛项目让贫困户参与入股,并安排贫困户就业带动整村脱贫。陈传栋/摄

  铁山港区夏塘村扶贫让贫困户实现在家门口就业,既能照顾老人孩子、干农活,又能每个月增加2000多元的收入。陈传栋/摄

  铁山港区积极发展产业扶贫,该区众选緑然生态养殖基地通过“公司+基地+农户+销售”模式,建立长效机制,为农户提供“五统一包”,通过统一发放鸡苗和统一收购等方式带动农户积极参与林下养鸡,扶持农户和贫困户共210户,带动就业人数共650人。陈传栋/摄

  脱贫攻坚是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人民福祉。2019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之年,为打好脱贫攻坚这场战役,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今年以来,北海市铁山港区大力开展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和生态扶贫等,多措并举助力民生工程。

  目前,铁山港区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890户7808人,贫困村4个,分别是南康镇夏塘村、黄丽窝村、营盘镇盐灶村和兴港镇粟山村。经过精准帮扶,2016年脱贫264户1066人,脱贫摘帽贫困村1个(南康镇夏塘村);2017年脱贫547户2377人,脱贫摘帽贫困村2个,分别是营盘镇盐灶村、兴港镇粟山村;2018年脱贫贫困户294户1336人。3年间,铁山港区共脱贫1105户4779人,占脱贫攻坚任务的61.21%,贫困发生率从2016年的4.77%下降至现在的1.84%。此外,2019年该区预脱贫贫困户475户1914人,目前还有785户3029人未脱贫(含2019年预脱贫户)。

  为推进2019年脱贫攻坚顺利开展,铁山港区结合当前实际,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明确具体任务及责任,制定并下发了相关脱贫攻坚的通知,为脱贫攻坚工作扎实有序地进行提供了基础保障;按照自治区做好2019年贫困户脱贫摘帽“二上二下”工作通知要求,积极组织村干部多次入户摸底核实该区贫困户情况,提前做好脱贫计划,落实结对帮扶,做到精准脱贫。同时,该区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建设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村屯硬化道路54条共计46.839公里,项目惠及25个行政村2.5万人,目前有45条已竣工验收,其余6条正在建设,还有3条正在做前期工作,项目极大改善了该区基础设施条件。

  该区以贫困村村党组织为主导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带动贫困户通过入股合作社发展集体经济,增加了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实现村民增收致富,并积极与信用联社沟通协调,全力推进扶贫小额信贷工作。2019年以来,该区还对建档立卡贫困户中、高等职业学历和普通高校本科学历教育的对象进行“雨露计划”补助。截至6月份,该区春季“雨露计划”学历教育共受理申请222人,审核通过222人,共发放补助资金32.5万元;“两后生”补助学生5人,发放资金1.375万元。

  各部门积极履职,助推脱贫攻坚,民政部门扎实开展残疾人“两项补贴”工作,健全社会救助体系,有效改善了残疾人生活质量。截至7月,该区享受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603人,其中贫困户241人;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1985人,其中贫困户542人,累计发放金额1194640元。同时,当地民政部门筹措资金为铁山港区80、90、100岁及以上老人每人每月分别发放50、80、200元高龄津贴,截至7月底,已为5122位老人发放资金约292750元,切实加强高龄老人生活保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尽职尽责。

  挂点单位尽力尽责,如团委以抓挂点村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为着力点,集中力量协调解决纬十二路电灯通电问题,解决村民夜行安全隐患的问题,并联系辖区的企业为8名贫困户赠送3000元慰问物资。期间还开展“让温暖一起回家”系列活动,向黄稍村的贫困留守儿童发放书包、文具、牛奶等物品,通过该区人社局和帮扶人,帮助2名贫困户解决就业,有效改善了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助力脱贫攻坚,助力民生工程,为不断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增添力量。

  抓好教育扶贫工作

  北海市铁山港区聚焦精准脱贫,压实责任,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按照“扶贫先扶智”的思路,扎实抓好贫困生的资助工作,确保学生不因贫困而失学。

  2008年广西启动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以来,北海市铁山港区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工作理念,着力建立健全学生资助体系和工作机构,制定工作制度,科学规范资助管理,全面贯彻和落实国家“奖、贷、助、补、减免”等学生资助政策,积极探索资助育人的新方法,提升资助育人功能,努力做到精准扶贫、教育扶贫,最终实现资助和育人双重目标,切实让铁山港区贫困户学生优先享受资助,努力促进了该区教育公平发展。

  截至2019年春季学期,铁山港区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累计发放生源地助学贷款9910万元,惠及学生12385万人,其中学前教育资助71875人次、义教寄宿资助42889人次、普通高中助学金资助10275人次,库区学生免学费资助732人次、大学生路费资助2061人次。基本解决了该区贫困学生无法上学难题,为该区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提供了必要保障。2010年至今,铁山港区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每年都被评为北海市年度资助优秀单位。

  “三心”帮扶群众脱贫摘帽

  北海市铁山港区直属机关工委根据铁山港区区委的部署,按照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的工作思路,深入细致开展扶贫工作,做脱贫攻坚的有心人,通过“三心”帮助贫困户脱贫摘帽。

  一是走访沟通到心。2016年以来,该单位作为帮扶后盾单位共联系帮扶1个村及5户贫困户,帮扶干部不等不靠,第一时间加强走访,深入到每一户贫困户家中与贫困户促膝交谈,拉家常嘘寒问暖,详细了解贫困户的家庭情况和实际困难,把心谈到贫困户的心坎上、谈到心窝里,把贫困户当亲戚,与贫困户建立起良好的感情。

  二是慰问关爱热心。每年“七一”、中秋节和春节,该单位领导都带队深入到贫困户家中慰问,送去党的关怀和温暖,3年多来共投入8000多元慰问贫困户,支持联系村脱贫攻坚经费7000多元,投入4000多元慰问联系村特困党员。同时,帮扶干部时刻惦记贫困户的疾苦,帮其联系看病就医,落实低保补助、医疗补助、子女助学金、产业奖补、脱贫奖励等,还帮其联系办理免息信用贷款和落实投资分红,为其提供产业发展信息、推荐其参加农村实用致富技能培训等,变“输血”为“造血”,想尽一切办法增强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意识和本领。

  三是解决困难诚心。“有什么困难直接打电话找我”,这是该单位帮扶干部经常对贫困户说的一句话。要帮就要真真实实地帮,该单位负责人联系帮扶的3户贫困户,两户均新盖了楼房并已顺利脱贫,另一户王运强一人带着两个年幼的儿子,住的是危房,每逢雨天必漏水,生活比较困难。帮扶干部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亲自帮其筹集资金、落实宅基地、填报危房改造申请、联系聘请施工队等,把帮扶工作做细做实,目前其已完成80平方米楼房的建设并已入住,达到“八有一超”的脱贫要求,已纳入2019年度的脱贫计划。王运强逢人便说:“帮扶干部是好样的!”

  集中托养开启贫困残疾家庭脱贫幸福路

  9月20日上午,阳光明媚,在北海市铁山港区南康镇秋风塘村的该市贫困重度残疾人集中托养示范基地,只见院落干净敞亮,几名残疾人与护理员坐在树下闲聊家常,悠然惬意。“他进来后精神状态都变好了,我也轻松了,可以安心去工作了。”重度残疾人李八弟的哥哥李建华欣喜地说。

  “照看一个人,拖累一群人,致贫一家人”是重度残疾人家庭的真实写照,这类人群的问题是当前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2018年9月,北海市贫困重度残疾人集中托养扶贫示范基地正式建成投入使用,主要瞄准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二级以上智力、肢体残疾的人员,实行集中托养,破解重度残疾人的脱贫难题。该基地在广西率先走出了扶贫新路径。

  “重度残疾人的生活、护理、安全等方方面面对于贫困家庭来说是个很大的负担,需要耗费大量精力、时间、物资,同时也捆绑了家里的劳动力。”基地主任蔡联富说,家里有重度残疾人就意味着时间、经济等方面矛盾难以化解,一户多残、以老养残的家庭要想脱贫更加困难。

  今年42岁的李八弟是南康镇三塘村人,患智力等多重残疾,生活难以自理,甚至讲不完整一句话,入托前靠哥哥李建华照顾。平时李建华要外出种田营生,不得不把他放在家里“放养”。缺乏照看的李八弟经常躺在地板上,甚至跑去猪牛棚睡觉,经常全身脏兮兮,长期的营养不良也导致他身体比较瘦小。

  自去年入托基地后,李八弟得到了很好的照顾。该基地实行“一对二”护理模式,即1个护理员护理2个重度残疾人,实行24小时监控和护理服务,并开展简单康复训练。

  该基地面积400多平方米,共有3栋平房,设有办公室、厨房、餐厅、6间托养室,每间托养室配备护理床和陪护床,空调、彩电、桌子、洗衣机等家具一应俱全。院落里不仅有体育器材,还有一片田地,残疾人借此锻炼身体,培养自理能力,同时还有志愿者到来开展针对性的康复训练活动。如今,李八弟已学会了基本生活技能,饭后都能自己洗碗。

  “早餐有粥、馒头、面条,每天还有牛奶,正餐三菜一汤,有菜有肉,每日不重样,你瞧李八弟现在吃得好,长得白白胖胖的。”厨师何春兰说,残疾人每人每日有30元伙食费。残疾人入托后提高了生活质量,也为家庭松了绑、减了负。

  “在家里要照顾他,但是经济情况负担不起,且护理不好,入托后我和他都轻松了。”当天来探望弟弟的李建华感叹政府政策好。

  目前,基地入住10名重度残疾人,9名建档立卡贫困户,1名年过七旬的五保户。聘用主任、卫生员、厨师各1名,护理人员5名。护理人员与厨师从村里建档立卡户中挑选,每月发放2000元工资,实现就近就业,实现托养扶贫、康复与庇护劳动为一体,达到一人在基地工作,一家人尽快脱贫的目标。

  梁德宗已年逾花甲,是南康镇扫龙管村委会老山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妻子智力残疾,一双女儿也患智力等多重残疾,生活无法自理。梁德宗照料妻女之余,靠打零工勉强维持生活。20多年来,家庭的经济与护理妻女的双重重担都落在他身上,压得他喘不过气。该基地建成试行后,梁德宗妻女得以入住,吃住全包,还能接受康复训练。同时他被聘用为护理员,护理自己的妻女,每月还能领2000元工资,同步实现了“脱贫”与“护理解困”。

  目前基地资金以财政支持为主。下一步北海市将探索市、县级财政列支一部分,扶贫、民政、人社、卫计等部门整合一部分,集体经济投入一部分,社会各界捐赠一部分的思路,为村级重度贫困残疾人托养基地日常运行提供资金保障。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助力乡村振兴

  近年来,北海市铁山港区不断探索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助力港区乡村振兴新路子,积极开展创业培训,协助办理创业担保贷款,给予创业奖补,鼓励返乡能人和贫困群众创业,走上脱贫致富的幸福大道。

  铁山港区现代农业创业孵化基地2017年成立以来,逐步变成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的大本营,铁山港区人社部门大力整合各方资源,倾心打造以孵化、示范和实训为载体的综合性创业服务平台。

  据不完全统计,孵化基地自成立以来,经营方先后投资400多万元,铁山港区人社部门向入驻的创业者拨付补贴64.75万元。入驻商户已由最初的13户扩大到现在的111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7户,间接带动200多人就业。

  铁山港区南康镇陂塘村委会大坑村贫困户廖佰靖,在创业基地的带动和指导下,逐步掌握了大棚种植技能,仅用3个月时间,靠种植哈密瓜实现盈利2万元。“随着一批又一批创业者被培育成新型职业农民,将有力推动铁山港区的乡村振兴。”铁山港区人社局工作人员说。

  发展村级经济带动农民增收

  北海市铁山港区积极扶持营盘镇盐灶村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申报并实施自治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项目营盘镇盐灶村肉牛养殖项目,成立了盐灶村绿牧合作社,通过入股分红、解决就业等方式助推贫困户增收脱贫。

  该项目共投入扶持资金290万元,其中,自治区财政扶持200万元,该区财政配套20万元,整合其他资金投入70万元。项目流转整合520亩丢荒多年的土地发展肉牛养殖场,采取“支部+基地+农户”模式经营运作,建设牛舍1500平方米,管理用房160平方米,饲养西门塔尔、利木赞等品种肉牛170多头,进行“牧草种植+畜牧养殖”生态农业循环模式,种植牧草140亩,种植桉树80亩,种植南瓜等短期经济作物优质水稻250亩、优质红米200亩,打造特色生态农业循环种养模式,示范带动村民发展高效高值农作物,带领村民共同脱贫富裕。同时抓好生产、加工销售产业融合,实施双渠道推广销售运作,线上通过“阳光红页”“创惠农电商”等平台推广销售产品;线下与北海大润发、和安超市等大型超市合作,打通拓宽本地销售渠道,打响无公害小南瓜、优质红米和优质肉牛品牌。

  项目以股份合作方式打造利益联结机制,营盘镇509户贫困户及村两委干部自愿入股合作社,其中509户贫困户入股合作社230万元,每年年底计提利润的80%进行分红,2018年已实现贫困户分红收入12.73元,2019年预计实现收益60万元。项目实施直接解决贫困户就业问题,合作社长期聘用务工人员4名,其中贫困户2名,季节性聘用务工人员500多人次,2018年务工平均收入每月2500元。

  民政保障脱贫攻坚再发力

  今年,北海市铁山港区民政部门发动总攻,把脱贫攻坚战役从后方兜底保障主动向前线推进,在保障贫困人口的基本权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打赢脱贫攻坚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今年上半年,该区积极主动推进社会救助政策与扶贫领域高度衔接工作,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含退出户)社会救助兜底情况进行摸底排查,引进第三方解决基层经办能力不足问题,破解城乡低保覆盖率过低难题,不断提高保障水平。截至7月底,铁山港区农村低保户共1206户3214人,纳入农村低保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共704户2255人,重合率达到70.2%,已经超过重合率40%以上的标准。

  该区持续推进城乡特困供养人员工作。截至7月底,该区共有城市特困供养人员14人,农村特困供养人员671人,累计支出城市特困人员供养金10.1万元、农村特困人员供养金243.4万元,供养金按月发放,从不拖欠,切实保障了城乡特困供养人员的基本生活。

  夯实社会福利工作基础,保障改善民生。该区扎实开展残疾人“两项补贴”工作,有效改善残疾人生活质量。截至7月底,铁山港区享受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603人,其中贫困户408人;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1985人,其中贫困户576人;累计发放金额约119万元。同时,切实加强高龄老人生活保障,截至7月底,共为5122位老人发放资金约29万元。

  修通脱贫路群众齐致富

  北海市铁山港区把农村道路建设作为重要民生工程来抓,通过建设农村四通八达的扶贫道路助群众走上脱贫致富路。贫困村的群众都深有感触地说,以前没有修通道路,农产品外运困难,都不敢多种,现在扶贫路修通了,发展农业生产脱贫致富的思路就更广阔了。

  要想富、先修路。2016年至2019年,铁山港区共建设农村通屯道路107.1公里,总投资7948.67万元;完成通产业基地道路10.82公里,总投资300万元;完成大修项目2公里,投资200万元;完成南康至石头埠公路6.8公里,投资1217万元。其中修建黄丽窝、夏塘、粟山、盐灶4个贫困村的通屯道路54.62公里,满足脱贫攻坚的道路建设需求,解决贫困村出行难和生产条件差的问题。

  修好了贫困村道路,贫困村发展走上了良性的轨道,农产品运输便捷,价格有了保障,收入逐渐提高;农产品交易更加频繁,每到圩日,大量农产品得以通过简易的运输工具运到农货市场交易,换取更多生活和生产用品;通过邮政部门加强联络,为各村建立了一批乐邮购,实现足不出户推销和购买生产、生活产品;通过建设产业基地道路,涌现出了一批农业综合示范点,盐灶村发展养牛、养鸡产业,贫困群众通过扶贫贷款入股养殖的方式,有了稳定的分红收入,部分村还发展乡村旅游,像夏塘高村发展乡村旅游扶贫项目,有效增加了贫困村的收入,促进夏塘、粟山、盐灶3个贫困村按期脱贫。

  “扶贫车间”灵活就业助脱贫

  北海市铁山港区南康镇在夏塘村建立“扶贫车间”,实行按件计酬,贫困群众经过短期培训后即可上岗,灵活就业,增加收入,助力脱贫致富。贫困户黄先生高兴地说:“扶贫车间让我们实现在家门口就业,既能照顾老人孩子、干农活,又能每个月增加2000多元的收入。”

  今年,铁山港区南康镇指导夏塘村发展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入股方式引进了康荣手套厂,发展“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利用该村闲置的5间商铺,建立夏塘村的首个“扶贫车间”。“扶贫车间”主要是从事手套加工,目前订单供不应求,提供工作岗位需求量大,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扶贫车间”实行按件计酬,村民们农忙时干农活,农闲时随时可以来加工手套,干一件计一件,不拖不欠,技术提升后还可以把机器搬回家里随时做,使农民在家门口实现灵活就业,帮助贫困群众实现“足不出村、就地脱贫”。目前该“扶贫车间”已有20多名贫困群众在此就业。

  (邓召娇 陈传栋 韩丹 邓符 何美 谢文丽)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夏影影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