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按照“核心是精准,关键在落实,确保可持续”的要求,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聚焦深度贫困,举全县之力,用心用情用脑用力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脱贫攻坚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2016年至2018年,全县共有31个贫困村5.79万人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10.41%,降低了18个百分点。2019年,该县计划实现32个贫困村摘帽、2.37万人脱贫目标,贫困发生率将降至2.37%。截至9月底,预脱贫村“十一有一低于”、预脱贫户“八有一超”相关指标已基本达标。
创新语言扶贫模式。该县立足“大语言文字工作”发展思路,把语言文字工作纳入全县脱贫攻坚大局,构建高站位、全覆盖、广动员、深融合的语言文字工作新格局。狠抓全社会用语用字规范,消除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语言障碍,有效助力脱贫攻坚。目前,全县普通话普及率从2016年的70%提高至90%,贫困人口普通话普及率达79.82%,90.47%的贫困家庭青壮年劳动力具备普通话交流能力。
创新电商扶贫模式。罗城充分利用本地农村电商龙头企业——广西中欧鲜农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的平台,通过“互联网+基地+贫困户”模式,带动贫困户发展优质稻富硒米、百香果、食用菌、红心猕猴桃等扶贫产业,与深圳电商企业互联互通销售,打通农产品“进城最后一公里”。2016年以来,各类农特产品在电商渠道销售总额超1.2亿元,带动6000多户贫困户人均增收1000多元。
创新生态扶贫模式。该县大力推进生态扶贫工作,取得生态保护与脱贫双赢的阶段性成果。2015年至2019年先后选聘有劳动能力的3300名贫困人口担任生态护林员,2850人以工代赈参与生态工程建设,实现生态补偿脱贫。推进生态产业扶贫,把近10万亩毛葡萄“赶上山”,有效治理石漠化面积22.5万亩,6000多名贫困群众走上生态脱贫之路。成功引进总投资3.2亿元的棉花天坑旅游扶贫项目落户深度贫困村,带动周边深度贫困村屯1555人(贫困人口833人)发展增收。
创新易地扶贫搬迁模式。该县采取“一把手”工程、一流土地、一套稳固住房、一批配套设施、一个相对稳定的就业岗位、一份相对稳定的产业收入的“六个一”工作措施,强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确保群众搬得出、住得下、留得住、能致富。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和新华每日电讯等中央媒体对罗城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做了先进典型报道。该县还落实搬迁户后续扶持资金4850万元,通过流转3000多亩土地,创新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扶持“三千工程”(即:一千亩红心猕猴桃、一千亩毛葡萄和一千亩黄金百香果),让每个搬迁贫困户都享受一项产业分红,实现搬迁户后续产业发展全覆盖。此外,该县还设立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易地扶贫搬迁管理委员会,作为县人民政府派出工作机构,负责全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及搬迁群众的日常管理、后续扶持和社会保障等工作。罗城易地扶贫搬迁管理委员会设“一办四中心”5个常设机构,即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基层党建服务中心,公共设施配套服务中心,就业创业、产业开发和招商服务中心,公共事务服务中心,负责管辖全县7个安置小区。(蒙增师)
相关阅读xiang guan yue du
罗城县:打响“五大战役”助推脱贫攻坚
今年以来,罗城仫佬族自治县通过强化顶层设计,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大力实施义务教育保障、基本医疗保障、住房安全保障、饮水安全保障、产业就业全覆盖等“五大战役”,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确保圆满完成年度脱贫摘帽目标任务。 【详细】
罗城县:落实主题教育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同落实脱贫攻坚、重大项目、县域经济、生态文明、民生保障“五大重点”工作相结合,积极将主题教育成果转化为推动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初步统计,预计今年前三季度,该县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0%;1-8月 【详细】
鹿心社深入环江宜州罗城调研
10月9日至11日,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鹿心社深入河池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宜州区、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就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民族团结、扫黑除恶等工作进行调研。 【详细】
罗城县中石村石围古村:留住文化留住根 ——“壮美广西 幸福村寨”系列报道之六
仲秋时节,记者走进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东门镇中石村石围古村。穿行在铺着石板路的深巷里,只见一栋栋悬山式或硬山顶式、屋檐撑拱斗拱的房屋古色古香;每栋房前有门楼,大门上有“凤穿牡丹”“喜上眉梢”等吉祥喻义的特色图案……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