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酵中的食用菌棒。 □本报记者 黄荣盛 摄
那坡讯(记者石广欢)在那坡县百合乡清华村,每年到了10月份,就是当地种桑养蚕户开始冬伐桑树老枝时期。以前,养蚕户把砍下的桑枝当成柴火烧,如今,清华村者兵屯成立桑枝食用菌合作社后,通过回收桑枝培育食用菌棒生产蘑菇,让村民手中的桑枝变废为宝,大大激发了群众种桑养蚕的内生动力。
近日,记者一行驱车前往清华村者兵屯桑枝食用菌生产示范园采访。走进该园区,只见一排白色墙面的厂房掩映在蕉林中,许多崭新的机械设备整齐地摆放在厂房内,园区内一派繁忙景象。
在清华村者兵屯桑枝食用菌合作社党支部书记黄国际带领下,记者一行前往培育食用菌棒的养菌室参观,走到养菌室门口朝里面看,映入眼帘的是:室内几个铁架子上整齐摆放一排排周转框,每个框内装着12个食用菌棒,这些食用菌棒外层都包裹着一层薄膜。刚走进门口,一股刺鼻的气味迎面扑来。“为了保证足够温度差,养菌室一般采用全封闭式管理,现在正是食用菌棒发酵的关键时期。”没等记者发问,黄国际一语说出了其中奥妙。
参观完养菌室后,大家前往厂房傍边的出菇大棚子了解食用菌棒的产菇情况。记者在现场看到,宽敞明亮的大棚子里整齐摆放着一排排食用菌棒,每一排堆放有4层食用菌棒,有些食用菌棒长出了鲜嫩的蘑菇。“桑枝营养价值高,培育出的食用菌棒质量好,产出的蘑菇味道鲜美,很受市场欢迎。”黄国际满脸喜悦地说。话语刚落,他弯下腰蹲在地上,轻轻地从食用菌棒上采摘下一些蘑菇,把它们捧在手心,只见这些蘑菇形状不大,却色彩鲜艳,很是漂亮。
“食用菌棒每棒能产2到3斤蘑菇,等采摘过后,隔几天又重新长出蘑菇,一般能采摘5到6次,直到它营养用完为止。”提到食用菌棒的产菇和销路,黄国际说,这些原生态蘑菇的市场价一斤5元钱左右,在当地市场常常供不应求。黄国际介绍,以前,早上采摘的蘑菇,必须当天全部销售,才能保证它鲜美的味道。今年年初,该合作社花了十几万元购买了一套现代化冷冻装备,现在,每天采摘下的蘑菇可以存放几天时间,大大延长了蘑菇的保质期,有效的保证了食用菌棒产能。
据介绍,清华村者兵屯桑枝食用菌生产示范园于2007年建立,并同时成立了桑枝食用菌合作社。该合作社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进行管理,通过回收周边村屯村民的桑枝,用来培育食用菌棒生产蘑菇。2013年以来,该合作社先后争取到产业发展扶持资金190万元建成了占地面积10亩的标准化桑枝食用菌栽培基地。目前,该基地年生产食用菌50万棒,产值约120万元,帮助当地村民每亩桑枝实现增收1000元以上。
截至目前,该村有12户村民加入合作社。为进一步扩大合作社会员,该示范园将坚持规范引进新品种,促精品包装为抓手,引导周边群众学习和发展桑枝食用菌生产,实现增收。同时,坚持按照“桑-菇-肥”资源循环利用模式实现产业升级转型,把废菌棒加工成有机肥料,充分开发和利用丰富的现有资源,进一步扩宽致富渠道。
相关阅读xiang guan yue du
东兰县: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
“食用菌产业见效快,今年7月才入股,我们村集体就分到首笔利润3.9万多元。”11月1日,东兰县三石镇纳合村村委主任黄大安说。 【详细】
广西食用菌产业创造“菇房奇迹”
近年来,广西农技推广部门把发展食用菌作为调整种植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助力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来抓,创造出广西食用菌产业的“菇房奇迹”。目前,全区食用菌品种超过20个,栽培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的县(市、区)有29个。全区食用菌鲜品年产量达128.64万吨,总产值达1 【详细】
那坡县:加强产销对接 助力脱贫攻坚
为确保农产品产得出、销得去、有效益,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那坡县通过成立村级便民服务公司,引进龙头企业带动,大力发展农村电商等方式,使农产品产销无缝对接,不断发展壮大扶贫产业。至今年6月底,全县桑园面积达10.8万亩,芒果、红顶蕉等特色水果5.1万亩,板蓝根、 【详细】
那坡县:加强产销对接 助力脱贫攻坚
为确保农产品产得出、销得去、有效益,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那坡县通过成立村级便民服务公司,引进龙头企业带动,大力发展农村电商等方式,使农产品产销无缝对接,不断发展壮大扶贫产业。全县累计发展桑园面积10.8万亩,芒果、红顶蕉、柑桔等特色水果5.1万亩,板蓝根、山 【详细】
那坡县:建设“三园”壮大村集体经济
近年来,那坡县针对典型的“三无”(无优势、无特色、无产业)贫困村,突破镇域和村域限制,探索建设适合该县特点的“三园”模式,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