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3月11日 来源:百色市右江区扶贫开发办公室 作者:韦进骏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自脱贫攻坚打响以来,右江区紧紧围绕中央、自治区和百色市关于脱贫攻坚决策部署,以“点上攻坚、面上巩固”的工作思路,大力实施“产业扶贫、设施扶贫、教育扶贫、医疗扶贫、搬迁扶贫”等工作,扎实稳健推动脱贫攻坚向纵深发展。自2016至2019年,全区40个贫困村全部实现脱贫摘帽,贫困户由7144户降为215户,贫困人口由26529人降为608人,贫困发生率由11.97%降至0.27%。

  产业扶贫拔“穷”根。首先,遴选产业。该区因地制宜选定“5+2”(芒果、甘蔗、油茶、养猪、养鸡和八角、优质稻)特色产业,把项目落实到村到户,通过设立产业发展基金,实行“借、贷、贴、保”四轮驱动,破解贫困群众产业发展资金短缺难题,确保贫困村贫困户发展产业稳定增收。其次,壮大产业。该区根据资源和区位优势,以技术为支撑发展壮大优势产业,发展水果产业45万亩(其中芒果38万亩,其他水果7万亩)年水果产值12亿元;发展油茶产业25.5万亩,年产值2.57亿元;发展甘蔗产业24万亩,年产值5.5亿元;发展畜牧业养殖1450万头(只、羽),发展渔业养殖1.1万亩,年渔牧业产值10亿元以上;发展蔬菜产业22.5万亩,产量45万吨,年产值5.5亿元。此外,巩固发展优质稻、八角等多种产业,确保产业扶贫助农民增收取得成效。再次,完善利益联结。该区积极培育市场主体,通过政策激励机制培育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建立生产基地、农产品加工基地,采取“公司+贫困户”“合作社+贫困户”等模式发展产业,通过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产业规模做大做强、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增强贫困村贫困户的“造血功能”,提升贫困群众持续增收能力。

  设施扶贫改“穷”貌。 一是着力解决出行难题。全区120个村(社区)实现四级以上通村硬化道路,硬化率达100%;通屯道路563条,增加1.15倍;通屯道路里程1516.6公里,增加2.16倍;通屯路率达100%;全区 702个20户以上自然屯实现道路硬化,“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成为历史,“路运一体、客运同步、货运联网、产业配套”的农村路网成为农村繁荣、民生改善、产业升级的幸福路。二是着力解决水电难题。新建和改造农村饮水工程92处,解决了20余万饮水困难群众的饮水安全问题。建成智能、高效、可靠、绿色的现代化农村电网,使农村群众从“用上电”向“用好电”转变。三是着力改善人居环境。围绕“美丽右江·宜居乡村”建设,对20319户实施农村“三改”(改厕、改厨、改圈),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了农村贫困群众生活水平。改造农村危旧房0.32万户,贫困村光纤覆盖率、电子政务覆盖率、4G网络覆盖率、村级便民服务规范化率均实现100%。

  教育扶贫斩“穷”源。一是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实施农村学校“特色岗位教师”、“全科教师”培养计划,建立城乡学校结对帮扶、送培送教机制,不断提升乡村学校办学水平,增强教育扶贫“造血”功能。二是建立健全资助体系。完善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和低保户家庭学生,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各个学段学生“两个全覆盖”教育资助体系,每年资助贫困家庭学生2万余人。设立困难家庭学生救助基金,对因自然灾害、家庭成员重大疾病等造成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给予救助。全面免除高中阶段学费,教育质量得到稳步提升,全区高考上线率位居百色市12个县(市、区)榜首。三是提升就业创业能力。依托职业教育学校等培训平台,采取集中培训、村寨培训、田间培训等方式,大力实施就业创业培训,累计培训贫困人口1万余人次,帮助4651名贫困家庭人员通过培训实现就业创业。

  健康扶贫防“穷”病。一是扎实推进基层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为乡镇卫生院配齐彩超、CT等设备,为贫困村配发健康一体机,乡镇卫生院和行政村卫生室标准化率达100%。通过招录、派驻等方式为每个贫困村配备1名乡村医生。二是创新医疗卫生服务方式。组建医疗卫生扶贫专家组,通过“筛查—治疗—跟踪服务”的形式,对“因病致贫、因病致贫”家庭患者进行上门体检、诊断,为特殊疾病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对重(特)病患者实行分级诊疗和健康跟踪管理。三是建立健全医疗保障体系。完善基本医保、民政医疗救助、大病医疗补充保险、慈善救助等相互衔接的的保障体系。每年安排足够的医疗卫生专项扶贫基金,对贫困家庭重大疾病患者医疗费用给予基本医保之后的二次报销和一次性补助。

  搬迁扶贫挪“穷”窝。该区以“四心”(用心选址、精心实施、诚心服务、安心定居)四大举措完成迎龙和汪甸两个“老乡家园”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建设,共安置1254户5229名贫困人口搬迁入住,并通过商业配套、贷资入股和开发“幸福田园”产业等,让搬迁群众实现“搬得出、稳得住、有就业、能致富”。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李华新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