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4月09日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胡铁军 廖晨言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4月3日,在金秀瑶族自治县大樟乡三古村古董屯的茶园里,采茶姑娘正采摘最优质的明前茶。今年当地春茶(一芽一叶)每公斤收购价为26元左右,一个采茶工一天大概能采10公斤,收入260元。

  不远处的柑橘果地里,果农们也在忙碌着。苍茫瑶山,处处生机勃勃。金秀瑶族自治县通过补短板、强产业、稳就业三大举措,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增加村民收入,增强村集体造血功能,力争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

  路畅通,盘活“山窝窝”

  六巷乡大岭村是国家级三类贫困村,从前交通极为不便,生产生活物资均靠人背马驮。从乡村公路沿线到大岭村,爬坡上坎要两个多小时。

  交通不便,大岭村的土特产和农副特产难以销售也卖不起价,村民日子难以好起来。贫困户蒋桂合只能在自家的地里种上一些蔬菜,在自家柴房改造的小卖部里销售日用品,维持着一家人的生计。

  针对脱贫攻坚中的交通短板,金秀下大力气改善基础设施,尤其注重提升山区地区和贫困村交通运输能力。累计投入1400万元,为大岭村铺设通村水泥路、桥梁,修建生态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购物长廊、旅游公厕、篮球场、戏台等一批旅游基础设施。

  路通了,财来了。大岭村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结合浓郁的瑶族民族风情,全力打造“交通+旅游休闲”“交通+特色产业”,开启民宿旅游的扶贫模式,已于2017年底完成整村脱贫摘帽任务。

  近年来,该县深入实施村屯道路建设,全县77个行政村已全部通硬化路,513个20户以上自然屯均通砂石以上等级路。交通条件的显著改善,打开了特色农产品出山的致富通道。

  强造血,开辟新路子

  隐藏在峰峦雾海中的忠良乡巴勒村,耕地面积少,交通不便利。以前,村民经济来源主要依靠种植杉木、毛竹、八角、木耳和香菇等,村集体经济收入几乎为零。

  为了进一步增强村级集体发展特色产业的造血功能,金秀把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与打赢脱贫攻坚战紧密结合起来,立足资源禀赋,向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转型。大力发展茶叶、精品水果菜蔬、林下种植、特色养殖等优势产业,金秀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致富跑出加速度。

  如今的巴勒村,瞄准红薯产业做文章,成功创建了自治区乡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成立了合作社,建立红薯深加工厂,全村红薯种植面积扩大至1000多亩,“巴勒红薯干”享誉广西。

  如今,该县充分利用大瑶山独特的自然资源,林下经济如雨后春笋般竞相发展。中草药、油茶、食用菌、灵芝种植,金边蚂蟥、鸭子养殖、乡村旅游等产业,转变了村级集体经济简单投入固定分红的单一模式,实现村集体经济增收80多万元。

  送与引,激活劳动力

  金秀地处大瑶山腹地,经济基础薄弱,吸纳贫困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容量有限,外出务工成为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2月底,金秀104名务工人员佩戴口罩,搭上了桐木镇至广东省深圳、东莞、广州、中山等地5辆务工直通车。随着全国复工复产有序开展,金秀积极创造条件,在茂南·金秀扶贫协作工作组的协调下,全力保障外出务工劳动力安全有序转移就业。目前,该县共组织务工专车4批(次),外出务工人员共584人,其中贫困劳动力176人。

  针对暂时不能返岗的贫困人口,该县开发一批扶贫公益岗位,优先安排就业,做好贫困户的就业兜底。同时,大力开展贫困群众的劳动技能培训,鼓励、扶持、引导贫困群众实现自主就业。2019年,该县开发扶贫公益性岗位206个,安排206名贫困人员上岗,聘用829名贫困人员为生态护林员,打造就业扶贫车间18家,共带动贫困人口就业256人。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李华新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