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进了新房,通了自来水和电,附近有市场、学校和医院,生活很方便!”近日,记者走访桂平市寻旺乡长安老乡家园时,社区居民梁汉芬说。梁汉芬之前住在桂平市社坡镇光明村,交通不便,生活条件恶劣。得益于易地扶贫搬迁政策,2018年梁汉芬搬到了这里。
为帮助困难群众搬出穷山沟,桂平市采取集中安置方式,投入资金3.33亿元在南木镇、石龙镇、紫荆镇、长安工业区建设了4个集中安置区。2018年9月底,该市提前完成了“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任务,1325户5699人搬迁入住老乡家园社区。
搬得出,还要稳得住。该市大力推进“红色一家”建设,创新“一部三会两中心”管理模式,强化党建引领,打造正能一家、服务一家、互助一家、平安一家、健康一家、和谐一家“六个一家”红色小区。配备党群服务中心、党员驿站、“4点半学堂”、老年活动中心、休闲广场等服务活动场所;安置区均邻近学校、卫生院,孩子就近入学,群众方便就医,搬迁群众搬得出,同时住得安全、舒心。
陆凤利老家所在的东岗村是石龙镇的偏远村,交通不便,孩子上学每天要步行1个多小时山路往返。2017年底,陆凤利一家5口第一批搬迁入住石龙镇老乡家园社区,儿子梁全榜在附近的良山小学就读六年级,每天往返学校用时不到10分钟。
搬得出、稳得住,还要能就业。告别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村生活,陆凤利的心愿是在安置区附近找份工作,方便照顾家庭。2018年5月,辉盛塑胶五金制品在安置区办起了就业扶贫车间,陆凤利第一时间报名进车间做起了玩具厂工人,每月收入2000多元,务工顾家两不误。丈夫刘明胆身有残疾,社区支书陈超琴便为他申请了保洁员岗位,每月收入有1430元。
记者从桂平市扶贫和水库移民管理局了解到,该市四大安置区已建成玩具、内衣、电子加工型扶贫车间8个,提供就业岗位500多个,同时,通过开发护林员、保洁员、社区保安等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293人次,搬迁户实现就业1285户2543人。
增收致富离不开后续产业“造血”,桂平市在各安置区成立社区合作社,合作经营产业基地,通过入股分红,增加搬迁户收入。目前,该市累计流转土地2888亩,在长安安置区入股发展5万羽蛋鸡基地、200亩火龙果种植和589亩西山茶产业融合基地,石龙安置区入股发展年产50万包食用菌基地、350亩沃柑种植和231亩西山茶产业融合基地,紫荆安置区入股发展341亩澳洲坚果、200亩麻笋种植和341亩西山茶产业融合基地,南木安置区入股发展175亩构树、200亩蔬菜种植和164亩西山茶产业融合基地,实现了安置区特色产业全覆盖。目前,12个产业基地已全部建成投产。
相关阅读xiang guan yue du
桂平市:农光互补光伏发电三期并网发电
近日,玉柴桂平农光互补光伏发电三期项目实现并网发电。该项目是自治区第一批“双百双新”产业项目,是光伏发电及生态农业结合体,既可设立光伏大棚及相关发电系统进行太阳能发电 【详细】
桂平市:首季签约13个招商项目
今年1-3月,桂平市签约项目13个,均为亿元以上项目,占全年亿元项目任务的59%,合同投资额约76.61亿元,占全年项目任务的108%,招商引资实现“开门红”。 【详细】
桂平市:首季发放产业奖补5000多万元
近年来,桂平市坚持用活扶贫产业奖补政策,大力培育壮大“5+2”和“3+1”特色优势产业, 【详细】
桂平市:发放贷款支持蔬菜生产
受疫情影响,桂平城区蔬菜市场保供稳价压力增加,该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西山信用社适时加大扶持力度,发放贷款300多万元 【详细】
桂平已插早稻37.8万亩
眼下正是春耕好时节,在桂平市石咀镇水口村,多台插秧机在田间插秧。任务完成后,这些机械还要运往其他村支援种植。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