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7月06日 来源:凌云县脱贫政策宣传组通讯员 作者: 周俊位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凌云县贫困户在服装厂工作,扶贫车间让移民搬迁贫困户搬得出、住得下、能致富(凌云县宣传部/供图)

  凌云县异地安置百坎安置点 熊桂余/摄

  凌云县共建成16个安置点,动员组织3357户16098人搬迁入住。近日,笔者深入安置点幸福家园、城北茶产业园、伶站乡九民那力安置点等多处安置点,倾听百姓心声,感受变化,为您带来《“搬”出希望 “迁”新生活 凌云县易地扶贫搬迁见闻》系列报道。

  贫瘠之地“搬”出美好生活

  眼下,凌云县生机盎然。走进百坎一排排崭新的楼房比肩而立,一条条平坦的道路整洁通畅……这里容纳了该县30%的易地扶贫搬迁户,是凌云县大规模搬迁集中安置区之一。

  刚敲门没等介绍,“快进屋坐!”黄炳胜就把来访者请进了家。“原来在农村住的是砖坯房,一下雨就漏,哪像现在住在县城,不但暖和,家里还特别干净。真心感谢党的好政策!”他一边说着生活的变化,一边带着记者们参观他的新居。97.5平方米的房子窗明几净、厨卫亮堂,冰箱、液晶彩电、一应俱全……

  时光拉回到2017年之前,黄炳胜一家还住在离凌云县城60公里的逻楼镇祥福村百福屯。

  “你看,这是我们那时候住的房子。”黄炳胜拿出一张斑驳的老照片,照片当中的房屋毛坯陈旧,并不宽敞的门前道路影响收稻谷玉米出入仓库。“原来我们种地,基本靠天吃饭,好的年景或许能存下几斗米粮,差年景连口粮都供不上。2018年,刚搬到这里时,我们自己都不敢相信能住上带电梯的房子。”黄炳胜说。

  不敢相信的不止是黄炳胜,凌云县宣传部副部长任上腾回忆起他多次下乡镇村取景要素材场景依然记忆犹新——道路湿滑、房屋陈旧,到处是垃圾粪便……

  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

  在伶站乡九民那力安置点,一排排百香果整齐地矗立在田地里,向阳而立……在这个地方,百香果正变成当地老百姓口袋里实实在在的钞票,百香果产业成了群众致富的“香果庄稼”。

  “产业兴则凌云兴,产业强则农民富。”伶站乡陶化村支书表示,“群众脱贫和搬迁群众安置最终还是要依靠发展特色产业,因此县党政委坚定地把因地制宜培育产业、增加就业作为推进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

  据介绍,伶站乡九民那力安置点附近拥有扶贫车间一座海螺水泥厂也在此地,安置房外围就是百香果种植地和稻谷玉米种植地,凌云县充分发挥这一优势,抢抓政策机遇,积极与产业“结亲”,大力实施“集中式、分布式”“企业+扶贫车间+贫困户”扶贫工程。吸纳的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进行了针对性培训,做好“传、帮、带”工作,让群众掌握劳动技能,提高扶贫车间的生产效率,增加收入,助推全县脱贫摘帽。

  目前,凌云县紧紧围绕“搬得出、住得下、能致富”的目标,在全县各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加大“扶贫车间”建设力度,当前累计该县共建成扶贫车间13个,覆盖8个乡镇,扶贫车间面积超过10000平方米,共吸纳就业人员63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近200人。

  党建引领 压实责任 做好易地搬迁“后半篇文章”

  确保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之后,又如何让搬迁群众融入新社区,适应新生活?

  凌云易地扶贫搬迁带来城乡格局、城镇格局、产业和就业格局的深刻变化,各个单位发挥行业优势与立足凌云实际相结合,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举全局之力及时跟进,重点从构建基层党建、社区管理等方面入手,确保实现搬迁群众‘快速融入’。

  在县城集中安置小区设置了社区党委、党支部、党员。各党支部充分发挥易地安置区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带头参与社区建设,带动搬迁户就业创业,创建和谐文明社区。(周俊位)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编辑:莫晓遥
分享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