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7月06日 来源:广西县域经济网 作者:高东风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2013年露天晾晒

  2013年手工生产粉皮

  2017年广西河池市都安瑶族自治县东庙乡东庙村旱藕粉晾晒场。(2017年7月29日拍摄)

  2017年升级改造的半自动化粉丝生产线。(2017年7月29日拍摄)

  2017年难以再现的露天晾晒粉丝的壮观场景。(资料图 2017年7月29日摄)

  2017年11月,旱藕粉丝制作技艺入选广西壮族自治区非遗项目。

 

  2020年全自动生产线一角(2020年7月3日拍摄)

  2020年从自动化生产线下线的粉皮已经八成干。(2020年7月3日拍摄

  2020年都安县东庙乡东庙村旱藕粉丝恒温的烘干车间。(2020年7月3日拍摄)

  2020年,自治区级段旱藕粉爱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蓝德在烘干车间查看粉皮烘干情况。(2020年7月3日拍摄)

  从当年的石磨磨浆、手工拉皮、露天晾晒到今天的全自动生产线,都安瑶族自治县东庙乡旱藕粉丝产业完成了从“手工作坊”到“全自动化”规模化生产的飞跃。仅东庙村旱藕粉丝的年产量就达500万公斤,产品远销广东、福建、辽宁、山东等地, 200多名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一根小粉丝,富了东庙人。

  随着市场需求的旺盛,手工制作已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从2006年开始,以蓝德为代表的旱藕粉丝生产者开始引入现代化技术,逐步改进更新传统的技艺方式,将洗藕、磨藕、滤浆、漂浆、蒸粉、晒粉、切粉、再晒、包装成品等过程引入半机械化生产,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粉丝产量逐年递增,但晾晒还是露天,如果遇到连续的阴雨天,生产就会受到影响。

  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都安旱藕粉丝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蓝德介绍,以前东庙乡旱藕粉丝以传统手工加工生产,最初使用石磨磨浆,过滤也从棉麻纱布到尼龙纱网,需要反复漂洗5至6次,还要经过在石盘上蒸制、露天晾晒、手工切丝,每天一个人生产粉丝只有50公斤。虽然加工过程繁琐,需要付出体力、耐力,但产品确以绿色、环保、口味佳等著称,备受广大消费者青睐,成为当地响当当的“金牌特产”。2013年,东庙乡旱藕加工产业的年产值就达7000万元。

  2018年8月,蓝德投入300万元,再次对粉丝生产技术进行升级换代,从机械磨浆、蒸制粉皮、粉皮烘干、粉皮切丝全部实现了机械化,人均每天生产可达250公斤,实现了今天生产的粉丝,第二天就可以进入市场,比以前工效提高了4至5倍。

  在全自动化生产车间,粉浆变成粉皮的时间仅1分钟,再经过9道流水线烘干程序,下线的粉皮已经八成干,在放入恒温41度的烘干房4个小时,就可以进行切丝、包装、出厂,生产过程和过去有了天壤之别。

  据了解,蓝德的旱藕粉丝生产作坊有59名村民常年务工,其中36人为贫困人口,且多属于留守老人和妇女,她们在照顾家里的农田、孩子、老人的同时,月均还有1800多元的收入。东庙村伏元队村民蓝启克多年来就在蓝德的粉丝作坊打工,基本上是半个生产专家,见证了粉丝生产工艺升级换代的全过程。“东庙粉丝生产强度的降低、生产工艺的进步,让我们从蒸笼般的工作环境解放出来,收入也逐年增加。”蓝启克如是说。

  驻东庙村扶贫工作队员何建华介绍,东庙村共有规模化、全自动粉丝生产作坊6家,还有部分零散村民也制作粉丝,全自动化生产的粉丝倍受市场青睐,产品质量和各项卫生指标都有了保障,通过多个地区食品检验部门的检验,旺季每天销售2万多公斤,去年全村粉丝年产值超过7500万元,超过7年前全乡的总产值。( 高东风 /摄影报道)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发布:广西县域资讯共享发布平台
分享
首页